心安是药
哦,天哪!
最近经常在人前走动,不少人对我手上的这串佛珠产生了兴趣,不停地有人问:信佛啦?我只好善意地一笑,如实相告:曾在佛前许愿——愿看到这串佛珠的人都能得到安宁。问的人便不好多说,一笑了之。
今天不谈信仰什么的问题,因为现在很多人是没有信仰的,我以为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为没有信仰便没有判断是非的标准,经常一边做着正确的事情一边担心别人说三道四,或者一边做着错误的事情一边还沾沾自喜。当一个人的行为或者意识与善良相脱离、相违背时,内心便失去了安宁,苦恼便由此而生。有人说世上睡得最香甜的是婴儿,因为还没有什么东西让他们的内心不安宁。追求金钱的人累死不觉得苦,因为得到了金钱他便心安了;追求学问的人再枯燥的生活也不觉得乏味,因为弄懂了一个疑难他便心安了;追求高洁的人穷死不觉得羞愧,因为问心无愧他便心安了……而心安是乐趣、坚忍、幸福感的驱动力。
真的,不要以为人的追求必须是宏伟的才可以感到幸福,拾粪的老人可能因为发现一堆牛粪而高兴得手舞足蹈,捡破烂的流浪汉可能因为你送他一个饮料瓶而心存感激,刚学电脑时一位老教师因为用五笔打出自己的姓介绍了一下午经验……只要一个人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便容易得到幸福;如果能够学会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分解成一个个比较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喜悦就会时常围绕在他身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是最悲惨的人生,而导致一个人走到这一步的原因就是内心永远得不到安宁。
有人说,如果你把一块泥土当作神灵,你对泥土也会产生敬畏。我想这一定是真的。我的小儿子有时会向我发个小脾气,我忍不住问他:你什么都需要爸爸妈妈提供,有什么理由向我们发脾气?孩子想了很久也说不出理由。起初我也说不清这是为什么,可是后来我想明白了——孩子敢向父母发脾气,不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或许他隐约意识到自己可以给父母带来太多的乐趣、太多的爱心,所以才有足够的资本向父母索取无尽的爱。敬畏其实不是出于恐惧,而是因为爱,爱之愈深便愈加敬畏。现在有很多父母怕孩子,其实正是因为爱之太切。要知道,敬畏之心是心安的动因,没有敬畏之心往往会导致内心的失衡。道理很简单,因为有敬畏之心必然有爱在。你敬畏神明,是因为你爱着你的生命和家人;你敬畏制度,是因为你爱着你的工作;你敬畏老师,是因为你爱着他的学识……
有了敬畏之心,你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至于做出让自己内心不安的事;有了爱,你才会包容很多你本不愿接纳的东西而不感到烦恼。而心安正是建立在敬畏和爱的基础上的。
什么是信仰呢?信仰就是能够让你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能平衡自己内心的某种事物、某种精神、某种情感。而我以为做人的根本就是确认并尊重自己的良知。人们常说“心安理得”,一个人做事总能在情感上获得平衡,在道义上找到支点,怎么可能不轻松愉悦呢?
我从来不反对人们向自己的精神主宰祈求平安、健康、财富,但事实上向神灵祈求这一切的人恰恰缺少这些,因而祈求往往落空;倒是向神灵祈求内心的安宁几乎是有求必应,我们为什么不用内心的平和来平衡外来的失衡导致的苦恼呢?
我喜欢看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因内心的宁静而焕发出来的微笑和光彩。
2009.8.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