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位老人不能忘记
哦,天哪!
北京是座政治城市,这是自然的事情——古代的皇城根儿、天子脚下,现在的政治中心、世界窗口,就算没有电视广播、标语口号,单是那空气就把人给熏出政治味儿来了,所以北京人的观念里,政治色彩是相当浓的。曾在郊区一辆很破旧的奥拓车上看到两张车贴,一张是“弘扬奥运精神”,这可以理解,因为北京奥运会刚刚过去一周年,那种风光谁都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忘怀;还有一张是“抵制日货”,就不知道是哪股风吹到这位哥们儿耳朵里了,用的还是黑白色,让人恍惚又回到了陈旧的历史年代。
政治和历史是一对孪生兄弟,北京人的历史感和政治意识一样强,什么都强调一个“老”字,似乎只有老的才是正宗的,才是地道的北京味儿,“老北京冰棍儿”、“老北京布鞋”、“老北京涮肉”……就是那些地名儿,又有几处不透出个“老”味儿来?九门、老街、小胡同就不要说了,南菜园子、玉泉营、恭王府、庆王府……哪一个不像进了皇帝家里?公主坟、八王坟、十王坟、十三陵……连皇家的死人也在地名儿里风光无限。北京人重视历史,外地来北京落脚的人便入乡随俗,打出的招牌也都有出处,河间驴肉火烧、德来聚赣菜馆、广东菜馆、关东筋头巴脑老鸭汤、东来顺、南来顺……这种或怀旧或炫耀的心理,把一座北京城编织成一张由古及今、四方辐射的大网,如果一个外地人走进去不觉得迷糊,那还真有些历史根基和文化定力。
可是我偏偏不能把这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酷爱历史,极厌政治,总觉得历史更注重事实,而政治则充斥着权术,套用古代人的话说,历史在道而政治在术。这当然是我的一己偏见,其实历史经常是政治的产物,或者说政治最喜欢拿历史来调侃活人。
每次到北京,寻幽访古是不可少的事情,于是要花很多时间排队买故宫的门票,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攀登长城。军事博物馆最好,不要花钱买门票,便一去再去,看古代战争的遗物,看今人对古代战争的复原,看今天我们的军事实力。这次又去,还在留言簿上写了一句话:中国越来越强大,中国人很硬气!在这里,我更爱看的是毛泽东老人家带领中国百姓进行的艰苦斗争,小平先生南巡的座椅和穿过的衣服。我以为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上,这是两位才是真正的政治家——前一位老人改变的其实不是中国百姓的命运,而是让老百姓明白,任何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关键在于你是不是能找到合适的道路,是不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是他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民众;后一位老人则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真正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
由此我在想,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现在我们不能说褡裢已经把腰带坠成很弯的弧形,出手便是满把金的银的,但至少可以走进酒店大声地说:打两碗好酒来,给现钱!中国百姓真的不再像以前那样愁吃愁喝了,可是能不能在吃饱以后做一些有意思的事,不是天天围着麻将桌、沉浸于灯红酒绿?这也算是我这个政治盲人对政治的一点期待吧。
不管世人如何评价,前一位老人在北京是有地位的,天安门城楼上的大幅照片、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馆,足以让人景仰、凭吊、缅怀。可是后一位老人呢?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自己却没在北京留下什么东西让人想起他。没有他,也许我们还没有资本在北京街头悠闲地观看风景世态,也许我们还在与天斗与地斗与自己不争气的肚皮斗呢。
北京人尊重历史,花了那么大力气让我们记住朱棣、李自成、康熙和乾隆,包括慈禧老佛爷和八国联军,也让我们记住了毛泽东和他的团队,可是给另一位老人留下的位置实在太小了,而我们却真实地生活在这位老人拨开云雾洒下的阳光里。也许这是政治而不是历史吧,我说不好。在军博馆我对孩子说:记住这位老爷爷,没有他,我们连饭都吃不饱!
2009.8.1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