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想·我写·我说:生活的变形

(2009-07-23 23:52:40)
标签:

作文教学

教育

分类: 写作探路

我想·我写·我说:生活的变形 我想·我写·我说
哦,天哪!
十二 生活的变形

    前面我们说过,文章的根源是生活,但生活本身并不是文章,由生活到文章要通过“心”的过滤、萃取、着色。“心”对生活进行加工而形成文章,才使得文章带上了作者的个性特征。被涂抹了情感的事物就不再是事物本身,而是被人的心理、情感作了取舍和更改,这取舍和更改这就是主观化的过程,就是对生活原态的变形。
    常态的生活是写作的基础,而将常态的生活加以变形,才能会突出其中包含的生活道理,这是变形的作用。例如前面面我们讲到的那张白纸,如果只是面对它我们很难产生什么特别的想法;如果将它揉成纸团,这就是一次变形,可以由此产生许多新的联想,比如它的功用变了、搓揉者的心态进来了,就可以形成以前未曾想到的很多东西。
    变形是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是一朵云,我们给它加上不同的色彩,它就可以渲染不同的气氛;让它变成不同的形状,它就可以承载不同的心情。同是菊花,在陶渊明笔下可以表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与自足;在李清照的笔下则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凄苦;到黄巢的笔下又展现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霸气。就是在同一个人笔下,不同的变形还可以让同一个事件凸显出不同的内涵,正如上面讲到的一张白纸,我们可以通过变形从中提炼出环保、命运等多种主题。
    如何对生活原态加以变形呢?方法应该说有很多,但最基本的,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干扰和嫁接,用形象化的说法就是“投石法”和“生枝法”。
    所谓“投石法”,就是给平淡的事件加入干扰因素,使平淡的生活出现波澜。
    先看一个故事。传说苏小妹和秦少游新婚之夜,为了试探丈夫的才情,让秦少游答出三道题方可入洞房。前两题不说了,只说第三道题。这道题是要求做个七字对儿,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初看时觉道容易,仔细思来,这对出得极巧,若对得平常了,不见本事。少游左思右想,想不出对句。听得谯楼三鼓将阑,构思不就,更加慌迫。却说东坡此时尚未曾睡,于是来打听妹夫消息。望见少游在庭中团团踱步,口里只管吟哦“闭门推出窗前月”七个字,右手做推窗之势。东坡想:这必是小妹以此对难他,少游为其所困矣!我不解围,谁为撮合?急切思之,亦未有好对。抬头见庭中有一只花缸,满满地贮着一缸清水,触动了东坡的灵机,想去告诉少游,又恐小妹知觉,连累妹夫体面。东坡远远站着咳嗽一声,就地下取小小石块,投向缸中。那水为石块所激,跃起几点,扑在少游面上。水中天光月影,纷纷淆乱。少游当下晓悟,于是提笔对道:“投石冲开水底天”。
    一缸水本无故事,可经东坡投进一块小石,便生出无限妙趣。同样的道理,生活中的事情大多是平淡无奇的,如果我们为它加入一点干扰因素,它可能就变得不平常了,从而产生出一些情趣或哲理。朱成玉的《向日葵》写的是一名囚犯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最后又放弃这个念头而获新生的故事。写囚犯的文章可谓不计其数,如何才能把这类题材写出新意来呢?作者巧妙地移植进来一棵向日葵,于是这个烂熟的话题便产生了新意。我们来看其中的两小段吧:
    “囚犯每天出来放风的时候,都会呆呆地注视那面墙。士兵向监狱长报告,说他有轻生之念。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监狱长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试图打消囚犯的轻生之念,但是毫无结果。
    就在监狱长一筹莫展的时候,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在靠近墙根的地方长出一棵向日葵来,那是高墙内惟一的绿色。监狱长奇怪地发现,那个囚犯不再盯着那面高墙了,而是把目光转向了这棵向日葵。”
    正是因为作者善于通过向日葵对囚犯的生活进行干扰,才产生了奇妙的构思,才将很多作品表现过的主题写出新意来。
    所谓“生枝法”,就是让简单的事件节外生枝,把不同的事件嫁接起来,从而让简单的事件生出丰富的内涵。
    一些写作书上谈到叙事的时候,总爱用“笔墨集中,不枝不蔓”这一类的语言,这话有时是有些偏颇的,仿佛叙事从头到尾就只能写一件事。事实上,写作不仅如看山一样不喜平,也如观树一样不喜直,那种根茎虬曲、老干横斜、枝叶婆娑的树是不是更具观赏的内涵呢?如果说稀疏的竹给人一种简约之美,那么满身疙瘩的老柳则给人一种繁复之美。
    在日常写作中,特别是学生作文中,所叙述的事件不是复杂了,而是繁简不当,我们不能因此就提倡学生只写简单的事件,那样会使学生的写作思维变得简单化,像在做一道问答题,缺少那种摇曳生姿的文学意韵。例如写长跑吧。有的同学写了从开始到结束的跑步过程,在叙述这个事件的过程中,写了自己身体上的感受,还写了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得到做事应该有毅力这样一个启示。而有的同学除了写这些,还把自己的思维带到更远的地方,写到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写到九死一生回到汉朝的苏武,写到屡遭挫折却依然豁达的苏轼,最后再写回长跑,写出感悟。这样的文章杂是杂了一些,可是我们从写作思维的开阔性、灵活性角度来考查,怎么能说它不如前一篇呢?当然,初学写作的人可能组织不好复杂的材料,但这只是技术问题,而不是思维水平问题。
    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关键就是选好将另一事件引入的节点,把握好嫁接进来事件的详略,这就好比对一棵树剪枝修杈,留枝留在什么地方,让这根斜枝如何生长,这是要有点匠心的,这点匠心就是如何才对表现主题更有效。
    让简单的事件“节外生枝”,目的不仅仅是让文章的形式显得多姿多彩,更重要的是增加文章的内容含量,使观点的表达或者表现更充分、更深刻。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写散步的题材。如果只写自己一路看过去,所写的无非是景物与心情;假如我们走到某个地方遇到一个人,文章的内容就可能变得丰富起来,哪怕和这个人一句话也不说,至少我们的心理活动可以增加一些人文的因素。
    采用“节外生枝”写出来的好文章是不胜枚举的,试想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如果没有玛蒂尔德在小说的结尾碰到老友珍妮,小说的价值该打多少折扣啊;莫怀戚的精短散文《散步》如果不是在散步的途中遇到了岔路,该是多么平淡无奇啊;王恒绩的长篇散文《疯娘》如果没有那株野山桃,怎么能如此催人泪下呢?
    [我写]父与子
    晚饭过后,父子俩又争执起来,原因是儿子明天要去秋游,父亲让他穿旅游鞋,儿子本来也是要穿旅游鞋的,可是父亲的腔调让他很不舒服:天天就知道玩儿,皮鞋穿得跟公子哥儿似的,明天你把那皮鞋给我扒下来!怎么啦?又不是我要去的,学校组织的活动能不参加吗?穿皮鞋怎么啦,不是你给我买的吗?买来不是留穿的啊!这是儿子的心理活动,说出来的是:我就穿皮鞋去!
    这哪里是要去旅游啊,分明是和我作对嘛!老子辛辛苦苦地做点生意,还不都是为你!这才几岁呀,就这样对待父母,长大还不知要怎样呢!像你这么大,老子天天要跟那些大人一起去扛大包呢,连饭都吃不饱。现在你就跟我闹着过,还反了你了!这是父亲的心理活动,说出来的是:你穿试试,穿皮鞋你就不要去!
    这事儿你也要管,你累不累啊!
    我累,我为什么累?我还管不得你了!你看人家对门儿小凯,和你一样大吧?天天埋头学习,你看看你,流里流气,还像个学生吗!
    看人家好你去当人家爹。我就这样了!还说我,你看人家张凯他爸,天天开车去送张凯,你怎么不看看你自己!
    小泉,怎么和你爸说话呢!妈妈介入了:你也是,什么事都要说几句,这不是他准备的旅游鞋嘛!
    我就知道你们看我不顺眼,明天我去住校!……啪,父亲把手里的茶杯摔了;砰,儿子把妈妈递过来的旅游鞋扔地上了。
    现在这孩子越来越不成个样子了,简直就是生了个对头!想当年像他这么大的时候……想当年像孩子这么大的时候,自己是什么样子呢?大半已经忘却了,但还记得自己和父亲的那次冲突。当时家家缺吃少喝的,还好父亲能干,每天能从工地上带回两个黑窝窝头,他知道那是父亲从嘴巴里省下来的。那天晚上父亲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家门,遇见他正往外走,就问:小山,让你给你二姑家送的窝窝头送去了吗?你自己都饿得脸上身上浮肿了,干嘛还要送给别人呢?这是心里想的,不知怎么说出来就不是这样了:你不吃也不让我们吃,是不是想把一家人都饿死啊!父亲把工具包砰地往地上一扔,冲着他就吼:是不是连你的良心都饿死啦!你爷爷死得早,不是你二姑公公帮衬,这一家人早就饿死了,现在他要饿死了,给他个救命窝头也舍不得吗?那也要让我一步一步走过去吧,我会飞啊!自己当时怎么就那么大火气呢?父亲气得一头栽倒在地,正好撞在工具包里的瓦刀上,一直到老脸上都留着一条疤痕。父亲去世的时候,自己抚着父亲的伤疤,心里的血汩汩地流了好久,今天想起来还揪心,当时自己不正是在往二姑家去吗?干嘛要那样和父亲说话呢?是不是那个年代使自己焦躁不安?还是自己天生就是那种性格?如果自己性格就是这样,那也就怪不得小泉了……如烟的往事缭绕着时起时落的情绪,让他仿佛在梦里,又仿佛在现实中,更像是在梦里的梦里。他想,以后孩子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决定吧,不要伤过父亲再伤了孩子……
    现在的父母怎么对孩子什么都不放心,简直就把自己当成弱智,什么都要管!将来我有了孩子就随他怎么弄,自己乐得省心……可是不管能行吗?楼下张叔叔家小卫,见到人就吐口水,还会骂人,谁见了都躲着走,这样的孩子长大肯定没人喜欢……其实自己小时候爸爸特别疼爱,和妈妈一起到海边散步,都是爸爸背着或者扛着。从什么时候爸爸对自己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呢?也怪自己不好,就答应一句“是”不就完了吗,干嘛非要和他顶着说呢?其实爸爸已经一天天老了,背也有些驼了,鬓角长出那么多白发,喝点酒就醉了,还要天天和人家应酬……小泉心里有点酸。他又想起爷爷去世的时候,爸爸一声声地哭喊“爸,儿子对不起你啊……爸,儿子那时候不懂事啊……”是不是自己也要到爸爸去世的时候再向他道歉呢?他翻过来翻过去地睡不着,他想爸爸是不是感觉到自己老了才特别需要别人的尊重呢?以后应该学会尊重爸爸……
    第二天早上,爷儿俩都是满脸倦容地往卫生间走。爸,你先用吧。小泉说完低下了头。父亲也不说话就进去了,过一会儿喊:小泉,把我的刮胡刀片拿给我,在我包里。吃饭的时候,小泉一直低着头,父亲把一个剥好的茶蛋放到他的碗里,说:要出去,吃这个耐饿。小泉说:你吃吧,中午别喝酒了……妈妈在一边看得满脸堆笑,眼睛里却汪满了泪水。
    某天。小泉回来迟了,父亲迎头呵问:是不是又去游戏室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不争气的东西!你是不是更年期啊!为什么总是把我往坏处想啊!小泉冲父亲大喊。
    一愣神儿,爷儿俩都不说话了。半天,小泉说:爸,把那杯水递给我。过了一会儿,父亲说:小泉,去楼下给我买盒烟!妈妈满脸喜悦。

    [我说]我的一个年轻朋友讲他小时候如何与父亲对抗,又如何设法与父亲和解,触动了我,于是产生了写写所谓“叛逆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故事的想法,以帮助一些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理解父母、孩子处于叛逆期的父母理解孩子。但是朋友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生活中的一次小冲突。如何让这个小冲突变得丰富、深刻,是我要解决的问题。我的思维从纵横两个方向展开——横向的要突出人物的心理与言行的偏离,纵向的去探寻这种叛逆是不是每代人身上都会出现。我先是借旅游时穿什么鞋,对事件实施干扰,让父子二人的矛盾走向激化,后来又用卫生间相遇对矛盾的发展进行干扰,让矛盾得以化解——这是用的“投石法”,这一方法使得小冲突变得曲折了。中间还用了“生枝法”,通过父亲夜晚的回忆,把自己当年和父亲的冲突嫁接进来,以此来增加文章的厚度,使得“叛逆”具有了历史的普遍性;结尾简单地叙述了一个差一点发展起来的冲突,暗示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在发生着变化,揭示叛逆期很快会过去,亲情才是永恒的这一主题。
    当然了,对生活进行变形的方法可能还有很多,我们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探讨,不过如果我们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两种方法,已经足以使文章生动、深刻起来,也就是我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受到了训练,并在文章中得到了展示。
                                                        2009.7.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