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归卧故山秋

(2009-07-06 23:52:02)
标签:

人情世态

贾岛

文化

分类: 生活絮语

归卧故山秋 归卧故山秋
哦,天哪!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这是贾岛的《题诗后》诗。我不知这位在红尘内外走来走去的诗人写这二十个字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双泪流”了,反正我每次想起首小诗,心里总是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酸楚。很多人因为这首小诗和他“推敲”的典故,说他是一位苦吟诗人,将这首诗定位于对诗境的追求。如果真是这样读,我觉得挺可惜的,因为只看了前两句;而我以为这首诗的重心恰恰在后两句。
    先来看看贾岛的大致经历吧: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古代很多人因为看破红尘而遁入空门,如大才子李叔同;有的即使未曾落发,也是身在江湖心在山林,如诗佛王维;更多的大概是随着境遇的变化而在红尘与山林间游移,典型的是李白和孟浩然。然而由空门而入红尘、并且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似乎不多。
    是什么东西让贾岛早年出家,又是什么东西吸引了他,让他回到尘世中来?他在《哭卢仝》里说了这么一句话,“贤人无官死,不亲者亦悲”,可以想见他早年虽然出家,但人走心未走,因为出身寒门,对门第看得还是比较重的。这在他的《剑客》中同样可以找到落脚点:“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由此可以推测,他的出家原因多数是生活所迫,因而他在遇到适当的时机再入红尘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我不会因为贾岛由红尘入空门,又由空门入红尘,就将他视为俗客。恰恰相反,在他出出进进的过程中,非常清晰地告诉世人:他在寻找一种东西。他寻找的东西显然不是浅层的物质生活,而是人生的支点。不论是“两句三年得”,还是“十年磨一剑”都可以说明他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正因付出太多,所以他渴望得到赏识,才有“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感慨吧。知音、赏识,是他的真正追求。
    如果贾岛真能一头扎入红尘,从此混迹官场,和那些红光满面、大腹便便的人相互揖让,谋求个高官厚禄,不能不说也是一种福气。然而他偏偏又不能,早年的出家经历在他的生命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便成了他苦的根源,也成了他诗的风味。摘几个诗句看看吧,你一下就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这种煎熬。
    客喜非实喜,客悲非实悲。百回信到家,未当身一归。(《客喜》)
    莫居暗室中,开目闭目同。莫趋碧霄路,容飞不容步。(《寓兴》)
    处世虽识机,伊余多掩关。松姿度腊见,篱药知春还。(《酬栖上人》)
    京官始云满,野人依旧闲。闭扉一亩居,中有古风还。市井日已午,幽窗梦南山。(《和刘涵》)
    这种煎熬有谁能懂呢?所以贾岛特别看重友谊,尤其是那种心灵相通的知音。他反反复复地说起知音:
    上不欺星辰,下不欺鬼神。知心两如此,然后何所陈。(《不欺》)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送别》)
    地近轻数见,地远重一面。一面如何重,重甚珍宝片。(《寄丘儒》)
    同人半年别,一别寂来音。赖有别时文,相思时一吟。(《寄友人》)
    故人别二年,我意如百秋。音信两杳杳,谁云昔绸缪。(《怀郑从志》)
    从他的诸多诗歌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诗歌、友谊、自然,成了贾岛生活的主要依托,或者说是他之所以在艰难的处境中能够活下去的支柱,是他生活的意义。这又让我想起了开头那首小诗包含的人生态度:此生以诗歌而寻觅知音,如果知音不能欣赏,便连知音也不是了,只好退守山林。而让我的心为之潮湿的,正是他这种执着的追求和追求同时存在的担忧——那是对生命价值的恐慌。这样的求索,这样的忧虑,谁不曾有过?
    再来看看这首诗是题在什么诗的后面吧。
   《送无可上人》: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只看后面两联吧。那种清幽的纯净,那种无言的依恋,那种缥缈的约定,是潭底孤独的影子,是一次次停步的相送,是来无踪去无影的烟霞。难怪他会在这首诗的后面再加上一首小诗,那是他对人生的所有寄托啊!
                                                               2009.7.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我是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