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甘蔗林前

(2009-03-26 23:52:30)
标签:

往事如烟

情感

分类: 生活絮语

甘蔗林前 甘蔗林前
哦,天哪!

    小时候的生活是缺少甜味的,糖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可以任意食用,除非逢年过节或者头疼脑热的,才能让舌头得到那种甜蜜蜜的享受。甘蔗也不是没吃过,但极少极少,也不叫甘蔗,叫甜秸,真正的甜秸。平时要想得到一点甜的慰藉,要去找替代品,最常嚼的是玉米秸,东北叫甜秆儿。吃甜秆儿要在夏季,其余时间没有,有时会去掘茅草根或者蒲根来解馋。和甘蔗相比,这些甜秆儿甜根只能说聊胜于无。但是没有办法,人越是缺什么就越惦记什么,所以不光是孩子,连大人也爱吃甜秆儿。
    那时经常听妈妈唠叨:要是有点甘蔗给孩子吃也好啊,你看一年到头连一点甜气都沾不着。妈妈似乎是吃过甘蔗的,但肯定也不多,要不记忆不会有那么深刻,她说:那东西好吃,咬一口满嘴都是甜水。听得我们只好不住地咽口水。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钻进像玉米地一样的甘蔗林里,吃得口舌生疮再出来。
    后来什么时候甘蔗大量上市记不太确切了,反正一下子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多了,就不珍贵了,先是买来啃着吃,不久又兴起榨汁喝。吃足了甘蔗,就特别想看看甘蔗林——究竟是一片什么样神奇的土地,竟然长出如此甘甜的东西?教科书上有甘蔗林和鱼塘、养猪场的生态链,有诗歌《甘蔗林与青纱帐》,可惜太抽象。对甘蔗林的神往成了青少年时的又一个梦想。
    真正站在甘蔗林前,发现一切竟是那么平常,完全失去了儿时对甘甜的渴望和青少年时对美丽的幻想。据说人的味觉是在不断变化的,小时候最敏感的是对甜和苦的感受,渐渐长大了,对甜和苦的感觉就迟钝了,所以要吃酸、吃辣、吃麻,否则就没有过瘾的刺激。这真是太有意思了,味觉的变化,竟然和人对生活的感受如此惊人的相似!
    那是在厦门时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朋友带我们来到甘蔗林前,另外几个人都是南方人,看着甘蔗林就像我们看玉米地,没有任何特别的反应。我却激动得不行:这就是甘蔗林吗?甘蔗林就是这个样子?朋友们都笑,说要不要跟蔗农说一声,砍一堆来让你嚼个够?那倒不必,现在对甘甜的渴望已经退化到了麻木的地步,不过是见到了儿时的梦而已。沿着甘蔗林的地界走,忍不住想伸手去抚摸一下,朋友说:小心啊,这叶子锋利得很,蔗农收割的时候经常被划破手臂。原来这样!吃甘蔗的人只知道甘蔗的甘甜,种甘蔗的人才知道其中也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难怪古诗中有“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满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感叹,其实所有的甜蜜与美好,都是由辛酸与劳苦浇灌出来的。不到甘蔗林前,还以为种甘蔗的人都生活在蜜一样的土地上呢。
    这种认识让我隐隐有些失落。小时候妈妈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糖化在水里给我吃药的时候,我曾在心里暗暗许下一个心愿:有一天我能买到很多甘蔗,一定让妈妈吃到不想吃。可是,现在面对一望无际的甘蔗林,妈妈却已经不在了;而且种甘蔗的人也和我的父母一样辛苦劳累,他们的心中也一定也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我想那绝不会和甘蔗有关。
    小时候想吃甜秆儿,就几个人偷偷地溜进玉米地,把尚未长成的玉米掰掉,去吮吸秸秆中那点淡薄的汁液。如果当时眼前站立了这么大一片甘蔗,肯定会毫不客气地偷来大嚼。但是现在,我却连一点儿时的情绪也找不回来。蔗农不在,我们没有办法买他的甘蔗。朋友说:要是小时候,早不管三七二十一弄来吃了!我们都笑,这样的场景谁都能在记忆的深处复原出一个两个来,可能是瓜,可能是枣,可能是梨子或者别的什么。现在为什么不趁主人不在偷来吃了?年龄使我们摆脱了蒙昧,而随着蒙昧一起被摆脱的似乎还有很多——想到这里,心里忽然涌起一阵伤感:文明的发展竟是以失去率真为代价的。是啊,现在谁看到可口的东西,还会像小时候那样一往无前?不光是大人,连孩子也变得内敛、自制了,让人看着有些心疼。
    甘蔗林在时光的烟雾里变得若隐若现了,儿时的渴望和心愿像萤火虫一样在这些甜甜的秸秆中忽明忽暗,扑朔迷离。
                                                            2009.3.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野性和本分
后一篇:最后一缕炊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