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和本分
哦,天哪!
听说动物园里又来动物展了,很多人都在计划带孩子前往观看。这是一件好事,让孩子们认识一下除了人和宠物以外的其它动物,可以增长很多知识,增强他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可是一直到展览结束,我也没鼓起勇气带孩子去看。
好多年前,我去过这家动物园,无非是些孔雀、驼鸟、丹顶鹤、梅花鹿、猴子、狼、老虎、棕熊之类的。动物们迟钝的神情也是预料之中的,毕竟是被抓来的俘虏,失去了自己生活的环境,天天关在铁笼子里,别说是些天性无拘无束的动物,就是处于各种禁锢之中的人,也会由烦躁不安变得苦闷忧伤,然后安然自得,最后神情痴木、心如枯槁的。果然,猴子和鸟类还好,拿点食物还能让它们产生一点活气;老虎们则躺在狭窄的笼子里一动不动,任你使出各种手段,也毫不理睬,让人觉得即使让它们重回山林,也不会再有昔日的雄风。两只狼在铁笼里不停地转着圈子,眼里并没有人们所说的幽幽的光,而是混沌沌的一片茫然。有人说这狼可能没喂吧,怎么不像老虎那样老实?我笑笑说:一定是新捉来的。
最令人不忍观看的是鹰。孤伶伶地站在一块石头上,身前身后全是粪便,一双铁钩一样的爪却像生了锈一般难以弯曲,和家禽一样平直地放在石头上。谁都知道,鹰的爪子不是用来走路的,现在却只能用它来支撑身体。本来用来悬挂身体的那双劲翅,现在像两片用旧的拖把,软塌塌地垂在身体两侧,支离破碎。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它的胸脯,羽毛被扯得凌乱不堪,据说是它自己撕咬的——鹰那如钩的喙,现在没事可做,只好用来撕咬自己,大概在这撕咬中,它还能回忆起自己的本性吧。
所有人看过以后都生出无限感慨,说早知如此就不来了,买门票的钱不是成了对残害生灵者的奖励了嘛,说起来我们这些游客也是帮凶呢。我的心里没有这么激烈,毕竟这些动物和人类的距离较远,感情不那么亲近;再说了,假如有一天人落到这帮家伙手里,下场一定比它们落在人的手里要惨得多呢。
让我感到难过的,是草食动物区。一排低矮的圈栏里,分别饲养着梅花鹿、骆驼、蒙古马和小羊。它们倒不像那些野性十足的动物那般沮丧,似乎生活得还不错,悠然地咀嚼着它们吃惯的干草,嘴角挂着幸福的白色泡沫。鹿和驼在此地属于稀少动物,拿来看看也未尝不可,为什么要把马和羊也捉来,就让人感到费解。骆驼和马,在它们的生长地,应该是已被驯化的家畜,为人类负载着沉重的劳动,难道现在人类已经到了让这些牲畜解放的程度了?一头骆驼不在沙漠里跋涉,一匹马不在草原上奔跑,却悠然自得地展示自己日益消退的本色,是不是也是一种悲哀?如果说那些鸟们的憔悴、兽们的沮丧多少还有一些消极的反抗,这些畜们的安然则更加让人心痛。不知道是不是有一天人们还要弄些老牛来供人参观。
我想我还算不上环保主义者,因为我曾经很生气地说:为什么自然环境碰不得?为什么一旦自然界发生什么状况总是把责任赖在人类的头上?难道恐龙灭绝也是人类的过失吗?但是,我主张世间万物各得其所,该野性的要有野性,不能让老虎像猫一样驯服;该奔跑的也要让它们奔跑,不能让骏马像猪一样蜷缩在圈栏里。
不只动物,人也是一样的。有些人似乎更喜欢让所有的人都按照同一种规格生活,大家整齐划一,不得有自己的行为,更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为什么要这样呢?除了强权的征服欲,恐怕和对自己管理水平不太自信有一定关系吧,就像我们知道打不过老虎就要把它们关进铁笼、控制不了骆驼和马的思想就要剥夺它们接触生活的机会一样。资料上说,二三十年代的人个性都很强的,魏晋高压统治时期也出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呢,阮籍、嵇康、刘伶都是。西汉的司马迁算是倒霉,但他的思想还活着,没有和身体一起被清除,大概是他对自己的理想太执着的缘故吧。
2009.3.2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