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的引力
哦,天哪!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书,书名记不得了,大致是讲一个少年在抗日战争中的故事,其中有一句歌谣还记得,“上山坡,下山坡,一个兔子两个窝;吃的是中国饭,干的是日本活”,应该是讽刺汉奸的吧。这是哥哥从哪里弄来的一本旧书,中间少了一页,看到这里觉得非常难受,总想知道这一页里讲的是什么事情。央求哥哥去找,却一直没有找到,所以到今天还记得这是一个残缺的故事。
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事情,一个东西完美无缺反而不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而当一个东西有了缺憾给人的记忆却很深刻。有一次印讲义,大概油印机出了什么问题,边上有三四个字从上到下都不清晰,只好带着歉意发给学生。第二天讲课,特意想把这些不清楚的地方读给学生,谁知学生早已把这些地方补起来了。问他们是怎么知道那些模糊的字的,学生说是根据上下文推测的,尽管和原文并不完全一致,但大致意思却丝毫不差。更有意思的是,讲课过程中发现,另外几张清晰讲义的内容学生很陌生,独独对这张有缺漏的讲义印象深刻。
不独对东西如此,对人也是一样的。有一次和同事一起出去参加一个研讨活动,回来讨论研讨内容时提及一个专家的发言,可是同事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专家的姓名与所讲的内容联系起来,经我再三提示,他终于恍然大悟:哦哦哦,你是说走路腿一点一点的那位呀?作为学术活动,我们理应对专家的名气、观点更为关注,结果留下的印象竟是人家生理上的缺陷,而将人家堂堂仪表忘得一干二净。我觉得不能怪我的这位同事,我们平时记住某个初次见面的人,不是也经常这样的吗?
为了验证残缺的确有其独特的吸引力,我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本来应该完整提供给学生的讲义中的某些内容删掉,改成填空题形式。结果学生对这张讲义没有留下任何特殊记忆。经过研究发现,人有一种很奇妙的“完形心理”,就是习惯于对残缺的事物按照日常的认知在潜意识中将其补充完整,比如少了胳膊的维纳斯雕像,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企图对它进行复原。电影《流浪者》中那个法官说“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只能是贼”,就是这种心理的形象化表述;而那个教坏拉兹的家伙也正是对这种认知心理的反叛。
这一现象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小文字加以讨论,这里不再复述。这里想说的是它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主体是好的人或事物身上当然是好事,它可让人们完整地理解人或事物的缺失部分,让这个世界给人留下更加完美的记忆,于人于己都不无益处。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并不美好的人或事物身上,那就是一种悲哀了,因为不完美的东西被心理复原的部分依然是不好的。所以,今人的经验是“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这是对被审视者的提醒;古人说“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则是对审视者的告诫。
郑板桥有过一句名言,“难得糊涂”,不少人喜欢这句话,甚至还将其悬挂室内或置于案头。但大多数人是在人生不怎么得意时将其作为精神的麻醉剂来使用的,至于“糊涂”究竟好在哪里、为何难得,恐怕也未必深究。我这里姑且作一个主观臆断吧:糊涂是一张不够清晰、完整的讲义,字里行间的意思就由别人来补充吧,只要自己主体还不甚糟糕,补充的结果应该差强人意;糊涂是一双不抓细节的眼睛,多看看主流,不要自作聪明地去填充那些无关大局的细节吧。糊涂,正是残缺经人格折射出来的魅力呢。
2009.3.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