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料峭春寒

(2009-02-25 23:45:09)
标签:

感悟生活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料峭春寒 料峭春寒
哦,天哪!

    走在湿冷的春寒里,身体和内心同时感受着春天的寒冷,让人不由在颤抖中想起苏轼的那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他被贬后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且不管后人对这首词有多少解释,我只看到他将内心的轻寒与料峭的春风融合在一起,信笔写来,那么自然、贴切。我也读过许多遭受贬谪的人留下的诗词,大多不是抱怨就是凄苦,当然也有人还对未来充满担忧和幻想,全不像苏轼的这首词,不失心冷的感受,更不失才子的狂傲,把切身的体验和鲜明的个性坦诚地传递给读者。因此,在他众多的诗词中,我最喜欢这一首。
    前几天读一本历史书,其中对苏轼的评价是“才大志疏”,当时颇不以为然。历史上因为“志大才疏”而无法立足甚至身败名裂的人不在少数,怎么苏轼会有才而少志呢?仔细研读这首词,发现还真是那么回事。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按理说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经过打击后,应该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深刻的反思,至少言行上会表现出谨慎有余的。可是这首词里,依然可见他狂放的身影:风雨萧萧,身边没有雨具,这是很让人惶急的事情,他只用“莫听”二字了帐;这是自然之雨,投射到社会就可见他对政坛上的风云不理不顾的个性特征了,简单地说,就是他对被贬的原因并未理会,而且是故意不放在眼里——这可是官场大忌,不管你是否委屈,被贬就应该吸取教训,你却来个充耳不闻,这种不遵守规则的行为给谁谁受得了?他不是一个政治家由此可见,他后来屡次遭贬自然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一个为官之人而没有政治敏感性,定然不是个志在青云之人。
    民间有句俗话,叫做“光脚不怕穿鞋的”,意思是我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有什么好担心的?用时髦的话说是“我是光棍我怕谁”!苏轼当然不会如此粗鲁,他用很诗意的语言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看来无官一身轻、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这样的人本来就不适合在官场上厮杀。
    但是他毕竟是个才华横溢之人,我想他对自己的才气不仅了解而且颇有几分自负的,所以对社会的不公不可能没有感觉,从词中也可看出他对逃避现实的酒是很有感情的。不幸的是,刚刚逃进醉乡不远,又被一阵春风吹醒,“微冷”恰是掠过心头的春寒,是逃避中的挂怀吧?那斜斜的夕阳如何能消融心中的失意?醉乡不肯收留,只好再寻遁身之所——“归去”,归到哪里?是妻子已然故去的家吗?是风雨任之的民间吗?其实他是无可逃遁的,“归去”,不过是他虚拟的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国度。
    是啊,春寒最冷,因为人们以为春天已经来了,应该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是润物细无声的柔柔细雨,是满园关不住的春色,心里已经不设防了,那冷才更深入股骨,冷得人心直哆嗦。一个不设防备的人走在炎凉难料的季节里,挨冻是活该的。所以,举目大街小巷,每个人都裹得跟粽子毫无二致;细观山林田野,早早放出绿色的总是那些不知深浅的小草,饱经风霜雨雪的大树们始终不动声色,它们要到春暖花开之时才趁势而发,所以大树能让自己越长越高大,而小草小麦只能是匆匆的过客。
    我是怕冷的,我想苏轼也是。虽然他说得很是那么回事,“谁怕?”为什么又要去寻找那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避身之所呢?这个政治上只考虑老百姓生活状况的赤子,多少人说他生性豁达,而我的体会他却是处处矛盾的,有自己进退的矛盾,有人性与世态的矛盾,这些矛盾他解决不掉,屈原、李白都没解决掉——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理想往往要被现实掩埋。到这里我不能不说一句,苏轼之才是不争的事实,而苏轼之志恐怕不是“疏”,而是和现实有着太远的距离吧。
    说是春天已经到了,其实天气还在冬天里徘徊,这就是“春寒”之所以“料峭”的原因。
                                                          2009.2.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动物给人的爱
后一篇:大地的掌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