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动的理由

(2009-02-22 00:19:38)
标签:

感动中国

教育

分类: 生活絮语

感动的理由 感动的理由
哦,天哪!

    连续三年了,每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结束后,我都要把录像放给学生看。我想作为一个老师,可能一辈子没有几节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不能让学生从自己的手里经过却没有一次震撼,而我的计划中,最让学生震撼的,就是和他们一起分享一年一次的精神盛宴。
    前两次都是自己先看过,然后才给学生看,所以我不敢面对着学生,因为我知道即使看八遍、十遍,某个镜头、某句话还会让我流泪。第一次看完以后,学生静悄悄地坐在那里,我整理好自己的情绪,转过脸来问他们:感动了吗?学生有了一点轻微的动静,可能是有人点头,可能是有人偷偷地抹去泪水。我不去破坏这种氛围,悄悄地收拾了电脑,转身离去。第二次看完,学生同样静静地坐在那里,不知是还没有走出那种情境,还是在等待谁来安抚他们,我想他们平时坚硬的外壳一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让他们一时很难恢复到那种有些玩世不恭的状态。我还是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转过脸来对他们微笑着问:流泪了吗?没有人出声,我觉得这很好,不说话不等于没有回答。我依然悄悄地收拾了电脑,走了出去。
    两次看这个节目的学生不是同一批,但过后的反应几乎相同,就是他们的作文似乎再也忘不掉“感动中国”,每个人都要断断续续地谈论很久,从人物的行为到思想,从情感的触动到理性地分析。我知道,他们在咀嚼:究竟是什么让自己感动了、流泪了?究竟是什么让中国人感动了呢?不同的人物自有其让人感动的内涵,概括起来却也能够理出两个年度的总体走向:2006年以奉献为主流,2007年以道德为主流。这些人物,不论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还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都以其无私的姿态向世人说明一个道理:有这样的人群,中国人肯定行!
    今年我是和学生同时接触这个节目的,看着看着,泪水就爬出来了,好在是晚上,不需要怎么掩饰。这又是一批新的学生,然而不变的是,他们同样是静静地看着,不发出一点声响。结束了,我鼻子里的酸涩还没有完全退去,就走上讲台,说: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啊!是的,我觉得这真的是一次洗礼,这样一个善与爱的群体怎么可能不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呢。
    不要说学生,就是我吧,平时自认为能够洞穿一些问题,但是反思起来还是有不少抱怨、批评,甚至怪话牢骚、冷嘲热讽,和这些平凡或不平凡的人相比真的很惭愧,倒不是说我的境界比人家低多少,而是缺少一种胸襟,一种能把一切常态和异态纳入自己生命的气度。不论是对国家、对单位,还是对他人,我不认为抱怨、指责、批评就是一种冷漠与厌弃,相反,赞美是爱,怨恨也是爱。不是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吗,“我怎么舍得批评你?可是我更不忍心因为我的漠视而让不相干的人对你说三道四”。我喜欢这句话,以为这是对真爱的一种哲理化的阐释。然而和这样一群心存大爱的人相比,还是少了些包容与深沉,他们几乎不标榜自己在爱什么,而是把对荣誉、对责任、对生命的珍惜化入惊天动地或润物无声的行动之中,这种爱才不抽象。不论是高于千仞,还是掘地三尺,不论是身处陋巷,还是华灯闪烁,这种爱都会发出耀眼的光,让人看到善,看到希望,让人从心底感受到温暖,所以他们都会被发现。
    真正的爱不是挂在口头上的表白,它就像阳光、月色一样平常。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如果不是因为某个契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是谁、在做什么,大爱稀声。而一旦到了选择的关头,他们的就会像暗夜里的路标,给找不到方向的人指明路径,让人在平凡中顿时醒悟:这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这,或许就是他们之所以让人不能不感动的原因吧。
                                                          2009.2.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