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学的成因及治疗
哦,天哪!
最近,一批艺术考生结束了专业考试,回到了文化课堂,为了保证他们的文化成绩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学校对班级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原来分散在各班的艺术考生集中在一个班,加大对文化课的辅导。接触这些孩子以后,几科任课老师都感到无从下手,原因有三:一是他们的文化基础实在是太薄弱了,将近三年时间的艺术训练,影响了他们对文化的学习,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补齐;二是他们在纪律上较为散漫,长期脱离课堂,使他们很难静下心来面对枯燥的文化课学习,课堂上随意交谈,课堂常规对他们的约束力十分无力;三是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懒惰的习性,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或许他们当初选择学艺术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逃避文化课。
面对这样的群体,逃避是不可能的,抱怨是毫无意义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去研究他们,改变他们,寻找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策略帮助他们。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发现他们至少有两点是值得肯定、可以利用的,一是思维活跃,联想丰富,二是他们还有提高成绩的愿望。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孩子不爱学习文化课,是症结之所在。经过多方了解信息,初步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早期教育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不断滑坡,直至对文化课学习失去了信心;二是学习了一点艺术特长以后,在伙伴中有了足以自我安慰的理由,对文化课学习不以为意,甚至以不学文化课作为炫耀的资本;三是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喜欢绕道走,学习缺少恒心。如此长期积累下来,便使他们形成了放弃学习的心理;因而这种学习基础和学习品质,想在短期内加以改变,难度是相当大的。
记得有句教育名言说,教育成功的前提就在于教师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这些孩子还有向上的动机,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如何使他们改变目前的学习状态。强大的行政力量是改变他们的保证,强化管理是转变其行为习惯的关键;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是转变他们的主要方式,没有深入的了解、反复的说服、悉心的关怀,永远不可能让一个人放弃自己旧有的观念,哪怕他认识到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明确的目标是转变他们的动因,日本心理学家说“没有人愿意做毫无目标的事情”,帮助他们确立近期、长期目标是转变这些孩子的杠杆。
有了这些抓手,还要配以长期不懈的工作方式。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转化工作:
1、降低学业难度,为他们获得成功创造一切可能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一次次小小的成功中树立信心。信心不足是他们不敢、不愿面对繁难的文化课的关键,不能直面问题就永远不可能解决问题,所以树立信心是第一步。我们要降低教学重心,从最基础的东西抓起,给他们提供足够多的成功机会,以强化他们对学业的进取心。
2、分散学习任务,采用“小步走,快节奏”的教学策略,不让他们觉得学习任务无法完成,而应让他们稍加努力就可以达到要求,以此来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和懒惰思想。懒惰的孩子总是喜欢把学习的量和难度从心理上加以夸大,从而给自己逃避学习找到说得过去的借口。我们可以化整为零,每次交给他们的学习量比他们能够承担的量相当或略少,把繁难的问题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单元,引导他们一步步努力去完成任务,当取得一定成效后再适度增加,从而不断巩固其学习意志,避免半途而废。
3、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此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步延长其有意注意的长度,改变他们注意力爱分散的不良习惯。趣味性不仅仅是教学手段问题,更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比如多联系他们的专业知识,增加他们渴望了解的社会知识,课堂话题的设计与组织等等,只要与他们的兴趣点有关的方法、内容,都可大胆尝试。
4、开展“随方就圆”式课堂评价策略,以此来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欲和自豪感,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向不断加以调整,逐步走向正轨。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往往浅薄而混乱,我们不能急于让他们得出准确的结论,只要与问题方向有关联,就要加以肯定,然后引导他们加以修正,使之接近正确答案;在修正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当批评的靶子,将他们产生错误答案的思维过程以自我批评的方式呈现出来,说明自己修正的过程,让学生产生“自己人”的亲近感。要绝对避免嘲笑、讽刺和全盘否定的课堂评价。
帮助、转变学困生,对教师而言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有经验的教师说,“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是自己学出来的,真正需要我们教的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是教师这个职业的至理。而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关注的焦点还是感情投入的重点,往往都不自觉地倾向于学优生,这也是造成学生品行、学业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换句话说,这些学困生的出现,我们是有责任的,那么还有什么理由指责他们呢?端正观念和认识,切实采取措施来改变现状,给已经受到教育伤害的学生适当的补偿,是我们面对学困生应有的态度。
转变教育者的观念,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义务。所以,上述分析的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以及转变学困生的一些策略,同样适用于家长对孩子的学业管理。找一件孩子容易做到的事情,鼓励孩子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是治理孩子懒惰的有效方法,遇到这样困扰的家长不妨一试。
2008.12.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