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蚌
哦,天哪!
据说中缅边界一带有赌石的,因为翡翠在开采出来时,有一层风化皮包裹着,无法知道内部的好坏,须切割以后方可知其优劣。赌石是玉石交易中最赚钱、最诱惑人的,但也是风险最大的,珠宝界有一句行话“赌石如赌命”,赌赢了,十倍百倍地赚,一夜之间成富翁;赌垮了,一切都输尽赔光,不少人因赌石而疯癫甚至丧命。——这些都是传说,未曾亲见。
亲见的是赌蚌。那是几年前去海南看到的事。因为蚌壳遮住了体内的一切,所以人们就拿来赌珍珠。过程极简单,根据标价选择所赌的蚌,从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据说越贵的蚌赌到珍珠的可能性越大。交钱选蚌之后,一刀下去,有或没有、有什么样品相的珍珠,全凭命运来安排。好在赌输赌赢了都不算大,是一种玩闹,输了大家陪着叹息一声,赢了大家一起叫一声好,然后有人过来替你串连一下,做成小挂饰留着送给当时记挂的人。
输赢不大,赌过也就罢了。而让我感到罢不得的是那些蚌——不论人们是输是赢,最后输掉的都是它们,而且输掉的是命。这小东西内心是极柔软的,唯其柔软才需要坚硬的外壳来保护,偏偏又因为这层保护而引起人类的好奇,如果它早知如此,便不要那层保护也罢。正如天下的严父严师,因为极爱自己的孩子或弟子,又怕这心思被孩子、弟子窥破,失了管教的力度,便极力装出凶神恶煞的样子,又因为这凶恶而受人指责,弄得里外不是人。其实也不尽如此,即便有那坚硬的外壳包裹着,如果体内从来不曾有过美丽的珍珠,也不至如此——是那粒它自己并不以为贵的小东西让它遭此横祸啊。
剖开蚌壳,得到珍珠的人早已忘了珍珠的来处,须知那正是蚌用至柔的身体磨砺出来的啊。起初沙子钻进蚌体纯属偶然,形成珍珠便是天意。我不知道那些钻进了沙子的蚌是否有的成功将沙子清除出去,我也不知道沙粒变成珍珠以后是否依然会让蚌感到疼痛,我只能推想出一粒珍珠的形成过程就是柔软的蚌忍受痛苦的过程——珍珠的宝贵应该在于此吧。人类可不管这些,洞悉了珍珠形成原理以后,就可以恣意地养殖珍珠,也就是说人们就开始人为地制造痛苦了。人工养殖的珍珠虽不如沙粒一般多,但品质低劣、价格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因为人工制造了痛苦,痛苦的结果便大打折扣?赌蚌都是人工养殖的,得珠忘蚌便在情理之中了。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如果剖开以后没有珍珠,人们抱怨的不是那些制造痛苦的人技术不精,也不是自己缺少眼光,却来责怪蚌的无能,莫非我们制造了痛苦还要让蚌心甘情愿地接受?蚌空有一张大口,却无法与人争辩,遇到这样的人漫说是一枚柔软的蚌,就是口角锋利的人又能说什么呢?如果把这样的蚌放回大海,如果它们回到大海还能够苟延性命,我想它们一定会告诫其它蚌远离沙粒,更要远离人类,不要因徒慕虚名而遭杀身之祸。
这只是说如果,其实被剖腹以后的蚌是无论如何也活不成了。赌蚌以后的海滩上,躺着横七竖八的弃蚌,一枚枚张大嘴巴对着夕阳椰林,什么都没说,什么也都说了。成群的海鸟兴奋地享受着人类遗留下来的美味,发出欢快的鸣叫上下翻飞——它们不要珍珠,只要塞饱肚子。这场景让人不能不感悟些什么:越是低层次的要求越容易满足,也就越能感受到快乐。不是这样么?
赌石是需要眼光的。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块赌石是“和氏璧”。那是两千多年前楚国的卞和发现的。为了理出这块玉,或者说为了证明自己的眼光,他先后两次向楚国的两位国君献玉,遗憾的是他先后被砍去了左右两腿。他抱着玉璞在楚山上哭了三天三夜,后来楚文王知道了,派人拿来了玉璞并请玉工剖开,结果得到了一块宝石级的玉石“和氏璧”。那么赌蚌是否也需要些眼光?不得而知。反正没有人再像卞和那般坚持,人们宁愿丢掉玉或珠,也不愿意丢掉腿——谁还会像卞和那么死心眼!
2008.12.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