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去也
哦,天哪!
记得《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时,刘备二十八岁,他叙及平生遭遇,说:我本汉室宗亲,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今漂泊半生,一事无成。言罢泪流满面。这次流泪,奠定了他与一世英雄极不相称的形象,有人戏言“刘备的江山——哭来的”;这一番话同样决定了他一生“漂泊”的坎坷命运。
几乎白手起家的刘备为了成就破贼安民的大业,曾几度依附于他人,后又几度离去,个中辛酸颇耐人寻味。
第一次依附的是当时的朝廷。把自己和国家联系在一起,这是他最愿意做的事情,可惜才做上个小小的县尉,就遇到了贪赃枉法的督邮。依着他的性子,可能还会忍耐下去,但是张飞不高兴了,把督邮一顿暴打,刘备也只好挂印而去。不论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刘备的仁慈是没的说的,可是面对邪恶他总有那么一种忍耐迁就、委曲求全的意思,让人觉得不够爽快。看到张飞鞭打督邮,忍不住要为之叫好,倒不是说对待恶人一定要以暴相向,而是正义终于在邪气面前大声地说了“不”。漫说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就是今天,又有几个人敢对上差大声说句话呢?感谢翼德,让人心里跟着他出了一口恶气。
第二次依附的是曹操。按照曹操爱才的个性和雄才大略,刘备应该说找到了合适的托身之所。可是曹操何许人也?《三国演义》中的“奸雄”,与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并称“三绝”。他知道刘备不是个“才”,而是“人中之龙”,一番“青梅煮酒论英雄”让刘备如雷轰顶,再也不敢以后园种菜来掩其耳目、韬光养晦,星夜收拾军器鞍马,挂了将军印,一路开溜。按说曹操如果不把谁是英雄这话挑明,刘备或许今生不必如此漂泊动荡,可是他偏偏遇上了这样的奸佞之人,不逃离魔掌能有什么好下场?看了这一段,对皇叔落箸以掩惊慌的小伎俩只有会心一笑——皇叔走得是,如果不走,就算将来未必定遭毒手,但和这样的奸人在一起又能怎样?恐怕连真去种菜也不能够。
第三次依附的是袁绍。此时朝内已为曹操清除掌控,于是曹操挥兵来攻驻守小沛的刘备。弱小的刘备当然不是曹操的对手,于是急忙派人向屯兵官渡的袁绍求救。袁绍应该意识到曹操如果灭了刘备下一个必是自己,可惜这个胸无大志的家伙毫无战略眼光,以“吾生五子,惟最幼者极快吾意;今患疥疮,命已垂绝。吾有何心更论他事乎”为由,拒绝发兵,致使刘备兵败,只得暂时寄身于袁绍篱下。不幸被曹操暂时收去的关羽出手斩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袁绍大怒,几次差一点就把刘备杀掉。这样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本来就成不了大事,刘备投靠已是无奈,如果作为靠山,日后的日子之危卮可想而知。
后来刘备还投奔过刘表,不再细说了。就是这三次投靠已经让人为之伤感,一个有志于国家的仁厚之人,为什么总是遇到这些奸邪之辈呢?活该上苍逼着刘备去成就自己的事业,所以在他的脚下布满了石块和陷坑,让他不得不崛起一搏。如果刘备也是和我辈一样的平庸百姓,怕是有一百个也早交出了性命,便是苟且偷生,也只能奴颜婢膝,在小人碗边捡几粒残米活命,那点人格和骨气怕是早就被吓唬死或者窝囊死了。
今人对玄德的风范颇有微词,认为他的丈夫气概不足、妇人之心太重,如果仔细考察他的创业经历,就不得不说他是个真正的大丈夫。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刘备为了自己的理想屡遭挫折,九死不悔,弹几滴眼泪又算得了什么呢!
2008.10.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