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蓑秋雨

(2008-09-25 23:52:03)
标签:

心情物语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一蓑秋雨 一蓑秋雨
哦,天哪!

    连续几日秋风和秋雨,就把那种凄凉的味道渲染得十足了。难怪古人总是说“秋风秋雨愁煞人”,他们对秋的体味原本就比今人来得彻底啊。当然也有例外的,刘禹锡就说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但他不在我说的天气之内,因为是“晴空一鹤排云上”,如若真是在这秋风秋雨中,怕也难有直冲碧霄的诗情。
    要说不畏风雨之人还真是有的,首推的当属《定风波》的作者苏轼。不过这首词写的不是秋雨,而是一场春雨,词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人说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诚然,但假如这是一场秋雨,他也会毫不在意吗?众所周知,苏大学士因为和王安石变法扯上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总是在两股政治势力中跌宕,甚至因“乌台诗案”入狱。这都是政治原因,但他的心理并未遭受严重的创伤,至少没有对人生感到绝望,因为不论是王安石为相还是司马光为相,在人格和学识上都对他赞赏有加;虽然被贬黄州是他人生的一次涅槃,我想他对自己的才学是十分自信的,对自己的未来应该也还充满信心。人只有对前途深感渺茫、对生活感到无望,才会害怕风雨,特别是秋风秋雨。
    哪年秋来不吹风,谁人命中无秋雨?但心态不同,感受是不一样的,莫说谁放达,谁悲观。
    记得我第一次长期离家,是到很远的地方读高中,来来去去三年,经常途中遇雨,心里就没有怕过——大不了湿一身衣服,老天湿老天晒,总会干的。有一次放假,恰逢秋雨绵绵,回不了家,就跑到离学校不远的姐姐家。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秋雨,牵动着想家的情怀,坐在姐姐家的门旁,手里拿着书本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就这么呆呆地坐着,两眼空洞地望着飘忽过来飘忽过去的细雨。外甥说我们出去玩吧。可这样的天气又能到哪里去呢?他找来两片塑料布,一人一片把头遮住,硬是拉着我钻进了湿冷的秋雨里,一路向野外走去。到了一片树林里才知道,在这样的天气里,枯草丛中长出许多黑木耳一样的东西,叫“地皮”。两个人捡着,笑着,忘却了秋雨,也忘却了想家。等回到家里,早已是满身湿重,双唇乌青。姐姐责怪外甥把我拖去受淋,我却开心地和外甥一起打理起“地皮”来。想家如秋雨,然而我知道下一个假期天就会晴朗,就可以回家,暂时的风雨算不了什么。
    上大学,走得更远了,也曾对着无边的秋雨惆怅过,然而我知道毕业以后就可以回到家乡,回到母亲的身边。

    外出工作几年,虽说南方没有秋雨,但临窗遥望如烟细雨的冷寂也并不少,不过心里是有数的,回不回家、何时回家自己能够把握,因为心里满是对家乡的美好想象。
    现在我正走在阔别多年的家乡秋雨中,才真正领受到那种透骨的凉意。走进秋雨前的退缩,走在秋雨中的畏缩,走出秋雨后的瑟缩,让我时时意识到自己已经很没有热度了。有时牵着孩子的手往外走,他一步就跨进细雨里,我却要缓慢地试探,然后再撑起伞来,急得孩子直跺脚:爸爸,你真的老了。
    是,真的老了,老得对秋风也怕了,对秋雨也怕了。可是细想年龄,也不过和苏轼被贬黄州时不相上下,我怎么就说不出那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呢?
                                                     2008.9.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