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指导纲要[7]

标签:
写作教学教育 |
分类: 写作探路 |
哦,天哪!
一、生活观察
你和别人争论过吗?你会争论吗?别以为争论是坏事,争论和吵架都很锻炼人的思维。学生举例。
例1:火车上的逃票人:——今天真衰,那个列车员一直盯着我,就跟我没买票似的。——那你怎么办?——我也盯着她,就跟买票了似的。
例2:某同学上课总是讲话,老师说:某某某,你站起来。你上课怎么老是讲话?某同学想了一会儿,说:老师,我还没有你讲得多呢。
二、了解一点逻辑知识
1、概念说明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包含、交叉、排斥
概念之间的关系:白马非马论
什么是偷换概念:同一个词语包含不同内容而混用或故意改换。
不准随地吞痰。墙不是地,向墙上吐痰不是随地吐痰。
2、判断举例
地球比月亮大。(真判断)地球比太阳大。(假判断)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肯定判断)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否定判断)
所有的恒星都会发光。(全称判断)有的恒星不会发光。(特称判断、假判断)
3、推理例析
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太阳是恒星;所以,所有行星都围绕恒星运转。(√)
张三是李四的朋友;李四是王五的朋友;所以,张三是王五的朋友。(×)[不可传递]
李四认识张三;所以,张三认识李四。(×)[不可逆]
甲是乙的邻居;乙是丙的邻居;所以,甲是丙的邻居。(?)[不可靠]
濠梁之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试分析二人的推理过程。
机智问答例析
1、歌德的回敬:歌德在一条小路上遇到一个嫉妒他才华的人,那个人对他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让到路边,温和地说:“我则恰恰相反。”那个人又说:“你头上的是什么东西?能算是帽子吗?”歌德从容地说:“你帽子下面的是什么?能算是头吗?”
思维分析:“我则恰恰相反。”→我就给傻子让路→你才是个傻子
如果破旧的帽子不是帽子,那你浅薄的脑袋就不能算是脑袋。
2、男生问:留长发的男生是不是比较吸引女生?
女生答:如果长发勤洗的话,吸引率为 55.5%;如果洗的不勤,厌恶率则为200%。
思维分析:勤洗不勤洗对异性的吸引都不大,关键不在于外表,而是人的内涵。
3、自相矛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思维导析:卖矛和盾的人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其他人批评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4、晏子使楚:试分析晏子取胜的原因。
晏子是齐国的重臣,一向以雄辩的口才、敏捷的思维而闻名。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很不友善,知道晏子将出使楚国,便想趁机羞辱齐国,于是,做好了对付晏子的准备。
楚王知道晏子个子矮小,便特意在城门旁开一小门,准备迎候晏子。
晏子到得城门口时,守门的侍卫打开小门,请晏子从小门口进城,晏子心里清楚楚王的用意,便停在门口,对侍卫说:“请你请禀报楚王,问他这里是什么地方,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国,那我自然该从这个小门洞里进去,如果楚国不是狗国,那我还得从大门内走进去。”侍卫急传话给内宫,楚王一听,无奈,只好让晏子从大门进城。
晏子见过楚王之后,双方就座。楚王看着矮小的晏子故作不解之状,问道:“齐国的人一定不多了?”晏子反问道:“何出此言?齐国的国都便有成千上万户人家,齐国的街市里,热闹的时候要互相侧着身子才能通过,人多得可谓:举手蔽日,挥汗成雨。”楚王仰天大笑:“既然如此,怎么会派你这样的人来做使臣呢?”晏子不动声色地回答:“君王有所不知,我们齐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派遣使臣要依据出使国家的情况来定。对方的国君是明礼的,便派明礼之人为使臣;对方国家若是有才智的,便派有才智的人出使;在齐国实在找不出比我更蠢的人来,就只好派我来了。”
楚王心里闷着一口气,却只好假装无事的样子,招呼晏子到厅堂,安排酒席款待晏子。席间,两位兵士押着一位犯人来见楚王,楚王问其人所犯何罪,兵士按设计好的话回答:“这位齐国人是位劫匪。”楚王故意摇头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喜欢做这样的事?”晏子也摇摇头说:“齐人在国内从不做犯法之事,到了楚国便成了这个样子,真是风气不同啊!”
三、议论文写作要点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1、学会确立和分解论点
所谓言之有理,就是要求文章的观点正确,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和人们的是非观念。
论点的提炼角度要准确,具有针对性
提炼主题要善于抓住材料的特点。提炼主题时要先对材料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以了解每个材料的内容及特点,看它们是本质的,深刻的,还是肤浅的;是共同的,有代表性的,还是个别的;是新鲜的,还是陈腐的。全面了解材料之后,才能从材料中提炼出好的主题思想来。
提炼主题要善于挖掘材料的潜在意义。深入细致地分析材料,揭示出材料的本质,才能提炼出深刻、新颖的主题来。要挖掘那些习以为常的、众人熟知的事物中的深刻的意义,挖掘被人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中那些不起眼的细微末节中的重大意义,从中提炼出来有价值的主题来。
论点的表达要明确而有新意
提炼主题要从现实的需要的角度去考虑。就是说,提炼主题要注意社会效果,要选择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们普遍关心的焦点,让主题为现实服务。
论点的分解要细致而严密
初写议论文,往往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没话可说,“因为”、“所以”,三言两语就把想说的话说完了,为了达到一定字数,只好拼命罗列事例,或者编一些可有可无的话;另一种现象是拉拉杂杂一大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最后自己都说不清表达了什么。纠正这两种毛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要学会分解议论文的论点,即所谓“化整为零”。
分解论点是思维不断深化、具体探讨因果关系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把要论述的中心论点分解成若干分论点,然后具体论证一个个分论点,最终完成对中心论点的论证。这里的思维层次和深度是有差别的,形象地说,假设中心论点用“3”表示,分论点用“1”、“2 ”表示,那么写作的思维层次差别可表示为“3<1+2<1+1+1”。
作用:容易把握中心,不会偏题跑题。分论点是由中心论点分解而来的,证明了几个分论点成立,就证明了总论点成立。在论证过程中,分论点涉及范围小,容易控制,即使有个别分论点论证不力,也不会导致满盘皆输。在分解过程中,对中心论点的认识也会更清晰、更深刻、更准确,为写好全文奠定基础。容易展开话题,避免重复堆砌。分解中心论点,就是把一个笼统的大问题变成几个具体的小问题。作为中学生,论证小一些的问题更容易谈出自己的见解,也容易找到恰当的材料。话题多,文章内容也就充实了;小话题说透了,合起来的大话题也就说透了。有话可说,自然就不需要靠堆砌材料或重复罗嗦来达到规定的文章长度。容易说得深刻,增强逻辑性。分解中心论点可以使作者的思维不断丰富、具体,对问题的认识也就会随分解的进程步步深入,由表象趋于实质,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就更有深度,更有逻辑性,不但有话可说,而且能说到点子上( 至少部分能说到点子上),说出个路数来。
一般议论文不外乎两种结构模式,即层层深入的“纵向结构”和多角度包抄的“横向结构”。前者的思路是“什么现象→反应什么本质→应如何解决”,后者的思路是“什么现象→有哪些表现→可从哪几方面去认识和解决”。复杂的议论文是“纵横交错”式结构,但思路不过是简单结构的复合。学会分解论点,就不会眉毛胡须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了,论证既有深度,又有条理、有层次、有逻辑力量。
几种常见的分解中心论点的方法:
自问自答法。一个论点提出来以后,作者可以不断地质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说?涉及的问题有哪些表现?它们的实质是什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应如何处理?以《“拿来”新议》一题为例,可按下列顺序自质:什么是“拿来”?为什么要“拿来”?“拿来”在当前社会的表现或意义是什么?今天的“拿来”和鲁迅的“拿来主义”有何异同?一个问答可以作为一个分论点进行论述。《现代写作报》上曾经刊登一篇谈审题的文章,介绍了“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方法,非常有效而易行。
编写提纲法。初学写作的人面对作文题(特别是考试作文题)常常出现思维暂时短路现象,不知该从哪儿下手。列提纲是打开思路、整理思路的好方法,一方面可以稳定情绪,解除思维障碍;另一方面可以把零碎的思想火花记下来,并加以充实、整理,形成分论点;同时还能避免动笔后遗忘思路,或出现跑题。编写提纲的方法有许多资料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篇首阐释法。在文章的开头对文章的论点加以解释、说明,从而使观点得以具体和定向,然后再按定下的方向分项论述。例如吴晗的《谈骨气》,开头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但是太笼统,不好论说。于是,作者紧接着引用孟子的话加以阐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作者说“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这样,问题就变得具体了,全文的纲目也清楚了。接下来作者紧扣这三种表现展开论述,选用文天祥抗元、乞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拍案斥敌三个事例,由古到今,一一对应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正反结合法。任何矛盾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论证一个观点也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肯定一个事物的正面意义,批评其存在的不足;也可以阐述按照某一观点做的益处,然后再分析不这样做的危害。运用时可以先正后反,也可以先反后正,互相对照,使道理昭然若揭。《崇高的理想》一文,先讲有崇高理想的表现、价值,后说没有崇高理想的表现和丑恶,多处运用对比;《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则先分析主观主义的表现、实质和危害,后谈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意义。它们都是运用这种方法把问题说具体、说透彻的范例。
分解论点、化整为零的方法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在阅读和写作中去探索、归纳,用以指导写作。这种方法的运用也不限于议论文,散文、说明文甚至应用文写作也可以用。应该说这是一种分析性思维方式,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手段。
运用练习:据说,美国康奈尔大学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突然扔进滚沸的油锅,这只青蛙居然奋力一跃,跳出锅外逃生了;过了一会儿,又把这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水的锅中,青蛙游得逍遥自在,实验者悄悄给锅加热,待到青蛙觉察水温危及生命时,却再也没有了那一跃的力量,只能葬身锅底。
请以“温水”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注意论点的确立和分解,不少于800字。
2、组织好论证材料
(1)论据的选择
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求文章的观点要有论据的支持,用足够的证据让读者理解并接受你的观点。论据要真实、典型、新鲜。
传说有位师傅想考考两个徒弟谁更聪明,于是给他们每人一大筐花生,让他们验证一下是不是每颗花生米上都有粉衣。大徒弟熬了一个通宵,证明每颗花生米上都有粉衣;二徒弟只在一筐花生中挑选几类代表:一个粒的、两个粒的、三个粒的,成实的、干瘪的,各挑一两个剥看,就得出了“都有”的结论。
寻找神枪手:考查时百发百中,能不能保证在危急时刻也一枪不空?
爷爷:宁宁,去给爷爷买盒火柴,要质量好的。宁宁:爷爷,什么才是质量好的呢?爷爷:就是每根都能划着的嘛。宁宁买回火柴:爷爷,这火柴质量真好,每根都能划着。爷爷:你怎么知道的?宁宁:我每根都划过了。……
事例的选择要讲求有效性。首先,所选用的事例必须典型,能代表一类事物或现象,不是特例、个别现象。其次,所选的事例必须正确、进步,也就是要符合事实,符合事物主流的发展方向。
事例的选择要讲求就近性。许多资料都提到文章用例的新颖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不能因求新而一味求奇求怪,影响文章的论证效果。所以,选择事例首先要考虑自己熟悉的,因为熟悉的材料容易把握,叙述、分析起来能自如得当。特别是考试作文,更应从众多的记忆材料中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从来源看,课本上和自己身边的事例应优先考虑,平时也要多整理、多记忆、多思考;那些道听途说、记忆不确、理解不深的材料尽量不用。有人担心课文中的事例别人也都知道,会被认为老生常谈,其实不然,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更容易引入文章,更能引起读者的认同和共鸣,关键在于用得当不当,有没有独到的见解。因此,选择事例不要回避读者熟悉的例子,要一切服从论证的需要。
(2)论据的组织
事例的使用要讲求有序性。许多人在说理时很注意逻辑性,而在摆事实时则较随意,忽视了事例可能存在的顺序,这反映出写作思维不够严谨。所以在事例的排列上还应注意有序性。从事例论证的力度看,可以由主到次;从事例针对的层次看,可以由浅入深;从事例出现的时间看,可以由古至今;从事例产生的空间看,可以由近及远(如由中国到外国)。至于选用什么顺序合适,要根据论证的需要而定,这里主要想提醒大家树立严密的逻辑意识。
事例的使用要讲求灵活性。我们说选用事例不要只求多而不求精,但也不能只求精却不充分。为了满足精而足的要求,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即用一个典型事例具体说明某个道理,再用若干高度概括的事例辅助说明该道理具有普遍意义。事例的引入方式也应灵活多样,如典型举例、列举举例、假设举例等等。有时同一个事例从不同角度理解,可以用来论证不完全相同的观点,这就必须对其加以分析,说清该事例和观点之间的关系,起一个阐明和定向的作用,所以摆事实还必须和讲道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运用练习:目前中国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1999年60%,2001年52%。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而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是3.7%,2003年18.3%。
了解材料,从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分析,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
3、常用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归谬法
四、议论文的快速构思
(1)“联想式定位”法
基本模式是“概括→联想→析理”三个步骤。
概括: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首先略述与论题有关的感性材料,并通过分析提炼,挖掘材料的内涵,概括出理性判断,确定文章的论点。
联想: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确定论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联想到与第一步中的感性材料相关的另一类感性材料,就是为论点提供论据,使第一步中概括的理性判断获得更明晰的认识。
析理: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在联想之后,对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剖析,阐释它的要旨,揭示其意义,指出最后结论。
(2)“回评式定位”法
基本模式是“概括→回评→归纳”三个步骤。
概括: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首先略述与论题有关的感性材料,并通过分析提炼,挖掘材料的内涵,概括出理性判断,确定文章的论点。
回评: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确定论点的基础上,再回到与第一步定位的感性材料中,对这些材料进行条分缕析,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和评说,实际上是由虚入实的过程。
析理: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在回评的基础上,从对感性材料的条分缕析进入更深一层的开掘,达到认识上的深化与升华,归纳出总体性结论。
五、写作训练
子罕为坚持不贪之操守而拒绝农人所献的美玉,一个乡镇干部因推行火葬而使老父在恐怖中离开人世,一位医生接受了病人的红包却在病人出院时原封退回……人的操守和行为是个什么关系呢?
请以“操守与行为”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注意思维的辩证性和开阔性,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