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壶
哦,天哪!
离开厦门之前,特别想带的一样东西就是茶具,倒不是说那里的茶具一定高档,而是觉得用那里的茶具泡出来的茶应该还带着那里的风土人情的味道吧。
从中山路到嘉禾路,和朋友逛了好多家茶叶店、茶具店,各种样式、各种价位的茶具看了很多,商家推荐的大多是紫砂茶具。我知道紫砂是好东西,但是它的产地是我们江苏的宜兴,不符合我的心境,只好歉意地摇摇头。
已经是晚上了,细雨把街上的霓虹灯飘得迷离而伤感。朋友盯着我看了半天,轻轻地说:舍不得走,是吗?那就留下吧。一句话点醒了我:我哪里是在买茶具,分明是在向我留恋的一切告别……再看最后一家吧,如果没有合适的,就不买了。我说。
富山购物中心对面一间不大的茶社里,主要经营的是茶叶,只在门口摆着一个小小的茶具柜。我站在柜台前看着一件件精巧的茶具。一个小姑娘走过来说:先生看茶具吗?这几件都是正宗的紫砂。我笑着摇摇头。小姑娘又说:我这儿有一把紫砂壶,是我正养着的,价格适中,如果先生喜欢就拿去吧——我已经养了三个月了,有点舍不得卖呢。茶壶要养的吗?我问。当然,一把生壶是没有灵性的,可是如果你用心去养它,它就成了你的寄托,泡出的茶就有了你的个性,再普通的茶具也就不普通了。
我不知道这话有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说得太好了。在这里生活了三年,被厦门“养”了三年,就算离开了,也一定会带着厦门的个性了吧?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别人看来也不过是一般平常的,可是对它的主人来说却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应该就是“养”出来的吧。一个人的生命里有了一地、一人的经历,就必然打上此地此人的烙印,即使不是刻意去想,又怎么能不在某些时刻、某些细节上表现出来呢?告别的时候,朋友叮嘱说:不要走了就忘掉我们……我只是酸酸地笑笑,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心里很想说:一只壶被养过,不管以后泡什么茶,都会带着第一次茶的味道,难道我还不如一只壶?
那天,到后来我是到外文书店买了一套茶具。三楼的那个小小角落里有个很特别的柜台,经营着笔墨纸砚和茶具,我想那些茶具上一定也浸渍着笔墨和书籍的香味吧。小姑娘拿过一只精巧的竹制茶盘,说买这个茶盘可以送六杯一壶。茶盘是要买的,可是那壶一定不会很好吧。我和朋友左挑右挑,终于选中了一只暗红色的小壶,外形像只小南瓜,薄薄的盖子上有一个小手形状的抓手,拉着系盖子的丝绳。小姑娘说:先生真有眼光,这把壶虽然不名贵,却是手工做的,满店只有这一把呢!朋友也笑了,说:以后你用它喝茶,就当我们又握手相见了。我决定好好养着它,第一次泡茶用的就是朋友送的武夷山大红袍,把洗茶的水浇在注满开水的壶上,茶水立即就浸了进去,岩茶的香气溢满了房间。
本来买这套茶具是准备送人的,可是养了一段时间就舍不得了,它的外面被我抚摩得泛着木质的光泽,里面被茶水浸渍得空壶溢香,泡出来的茶越来越透出温和的气息,我怎么能把它交给一个不了解它的人呢?家乡的朋友向我索茶具,我说:茶具无所谓好坏,我可是泡得一手好茶呢,哪天我请你喝茶吧。其实我泡的茶朋友们也未必能喝出什么不同,我不过是想找个机会告诉他们:壶是要养的,没有情感的壶用得再久也是生壶——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如此。
2008.7.2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