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热
哦,天哪!
厦门的朋友告诉我,闽南有个“闹热”的风俗,就是在春夏之交的某一天,主家会通知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谁家的客人来得多,谁家就感到非常有面子,所以凡是被邀请的人不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去做客。这种风俗的文化背景是什么,朋友说他们也不是很清楚,大概是古代那里人烟稀少、山路难行,很少有客人光顾的缘故吧。朋友们还说,就是现在,山里人家如果来了客人,主人除了倾其所有地招待,也还会容光满面地邀请左邻右舍前来相陪,据说连说话的声气都大了:我们家来客人啦!
好客之风在中国各地都很普遍,本不足为奇,今天朋友长时间不见也会相约一起坐坐,热闹热闹,但我觉得这和“闹热”不同——热闹是彼此的需要,而“闹热”则是主家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家族荣耀。
我在福建时,到人家里做客的次数不多,但也已感受到那种特有的热情。客人进门后,首先是泡茶,就是以前我讲过的那种功夫茶,家里的主要成员都会放下手里的事情过来陪茶;两泡茶过后,彼此就熟悉了,茶点上来一点也不觉得难以开口。福建人喝酒是不等人的,先到的先吃,后来的后吃;因为菜是一道一道上的,随吃随换,不像北方喜欢摆满一桌子才开动,所以即使后来的人也没有吃残局的难堪,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与古代那里山多路险有关。福建喝酒和吃饭是同时进行的,也不像北方喝完酒才吃饭,开始很不适应,后来想想很有道理,空腹喝酒对身体不利,这谁都知道。原来以为南方人不大喝酒,就像苏南、上海或者浙江人,自己爱喝就喝,不喝也没人管,福建人喝酒倒是非常豪爽,讲究“打关”,和桌上每人喝一杯叫“通关”,每人喝两杯叫“通两关”,依此类推。他们也喝白酒,但更多的是喝啤酒,大概和天气炎热有关吧。据说以前多是喝家酿的米酒,可别小瞧了这米酒,喝的时候口感绵软,有的还甜甜的,非常可口,可是喝过以后可不那么简单,会让你醉得浑身发烧、两三天不退酡红;对这米酒我有个推想:酒喝完了,让你平平静静地回家去,但是主家的热情是不能不带走的,你回去慢慢回味吧!
说起米酒,不能不说说客家,因为米酒以客家酿的最为有名。一般认为,客家民系是南迁汉族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结地区,经过与当地畲族、瑶族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一个民系而成为客,可能就不像“闹热”那么惬意了,每一次中原汉民南迁都与中原战乱密切相关,心里装着沉重的背井离乡的失落;而南迁之后也并未受到南方土著的热情接待,而是以械斗开始了他们漫长而辛酸的融合过程,最终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土楼文化。因为有了祖辈的艰苦经历,所以客家人特别能理解“客”的内涵,所以他们非常强调宗族家族观念,敬祖睦宗的思想显得十分突出,同时又好客乐施。可以说,客家文化是把热情与防范、保守与开拓对立统一的完美体现。我跟客家朋友开玩笑说:你们是朋友来了有米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据资料反映,客家人在福建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纯客家县市有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8个,非纯客家县市有建宁、将乐、泰宁、崇安、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三明、漳平、龙岩、南靖、平和、诏安等12个。客家文化对福建土著文化的影响应该说是广泛而深远的;加上福建多山区,据说过去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生活的山沟的人非常多,这从闽方言复杂性上也可以看得出来。所以福建人既热情好客,又有着强烈的家族观念和“自己人”意识——“闹热”应该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吧。
2008.7.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