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丐
茶余饭后:http://blog.sina.com.cn/m/houcheng
却说孔子与庄子闲游田野,各把一腔心绪寄托高天远云。
将目光从幽远的群山收回,孔子郁郁地说:庄兄,当今世人真的如你方才所言,不可教化只可顺其自然么?
庄子的神思仿佛还在与如羊如犬如鱼如龟的白云嬉戏,缥缈地应道:孔兄不是也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么?
孔子道:可是我是多么喜欢听到真理啊,它比“仁”还要接近天道呢!
庄子微笑道:孔兄过谦!当今所言的真理,不过是告诉人们事情是什么样子,而老兄的“仁”道却告诉世人应该怎样。当今的真理犹如高山,老兄的“仁”道恰如河海啊!
孔子道:且不管它高山还是流水。我只不明白,那些乞丐明明知道我是为他们着想,为什么不能理解我的善意呢?
庄子顿了顿手杖:你认为好的,别人未必就认为好,每个人理解事物的角度、深度都不相同;就是同一个人,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就好比让鱼去享受蓝天的辽阔,让鸟去感受水的灵动,这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吗?其实,己之所欲,也不能强施于人啊!
孔子边掏手机边说:也许庄兄所言更近真理。还是让孟轲来处理这件事吧,不把这件事情解决了,终是胸中块垒。
很快,孟轲就坐着小车过来了。
虽然孔子没有亲自教过他,但孟轲所学专业毕竟是孔子创立的儒学,因此一向执师徒之礼甚恭。时间久了,孔子觉得这年轻人的确有过人之处,不仅能准确领会自己的理论,而且能够结合现实情况和具体问题加以生发,形成了更为切合实际的一套东西。不过他在阐述事理时,总要加一句“夫子曰”。孔子曾就此事和他交流过,让他不要过于拘谨,完全可以将自己的思想称为理论。然而孟轲始终不改,说:我那点体会,充其量是对您的思想的学说,怎能与您相提并论!对这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孔子是又喜欢又敬重,因而也就不再多说什么,真的如师徒一般交往起来。
孔子看到孟轲到来,一直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心想:现在的年轻人要是都有小孟这样的品行,何愁民风不淳、世风不正;现在的官员如果都有小孟这样的才学,社会怎么会不和谐、不进步呢!……
孟子和两位前辈见过礼,大致了解了一下刚才的事情。孔子那忧国忧民的情怀深深地感染了他。不过,作为政府官员,他的视角似乎又与夫子不同,他认为单靠这样一个一个地去管实在效果甚微,应该做一个提案,通过政府的行为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笑着对孔子庄子说:不知两位前辈如何看待此事?
孔子说:治国以仁,规民以礼。教化当为根本,但那是长效。眼前百姓受饥,我还真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
庄子接过来说:万物本无不同,孔兄自愿埋头书斋,乞丐自愿露宿桥下,只要心中快乐均无分别。等到社会发达了,人人各安其所,这种现象自然就会消失,大可顺其自然,何苦要去打扰他们,同时又干扰政府的思路呢?
两位老人说完,都拿眼睛去看孟轲。孟轲一笑,说:夫子欲化,先生言顺,这真叫弟子无所适从了!我想问两位尊长,如果今天两位前辈不曾远足,乞丐们会如何生活?
两位老人被问得面面相觑。
孟子接着说:不见则不烦,正如当年我所说的“君子远庖厨”,这样夫子是不是会更加安心于研究,先生是不是可以更为逍遥?再说了,治乱之道在于国体,如果我们仅为一时一事而东奔西走,是不是会丢掉了为人做事的大义?
两位老人微微点头。
孟子接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讲的是大道,如果我们执此一端,遇到任何事情都忧心忡忡,岂不成了夫子所说的“小人长戚戚”,先生所讲的蜩与学鸠了?其实政府并非不知民生民心,不过要着力解决的是事、而不是一个一个的人的问题,这要有一个过程。夫子与先生放心,这件事情我们一定要管,而且一定会管好!但是现在,我们是不是先不做为长者折枝之事,而去考虑考虑如何劝农耕桑、发展教育?
一番话讲得两位老人频频点头,心中怡然。
庄子欣慰地说:我又看到一只雁……
孔子也高兴地说:借用庄兄书中的话说,“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真是大境界啊!
2007.3.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