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阅读指导 |
(转载)
注意:这项工作旨在考前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梳理有关鉴赏的主干知识,做到心知肚明,答题时有方向、有思路,看透作者写作的思路及意图,洞穿出题老师的出题思路及意图。只有主干知识清晰,才能不手忙脚乱、答非所问。但切忌将其当作万能公式,生搬硬套。要切记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呈现内容的基本方式,可分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
二、叙述方法
顺叙、插叙、补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三、描写
人物描写:从描写内容分为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从描写角度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技法分为细描,白描(粗笔勾勒)。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景物)社会环境(人物活动场所、地域风情、习俗)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时间、地点、天气景象)
2、烘托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
3、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表现主题
文章行文的节奏有密(快)有疏(慢):
疏(慢):适宜于表达低回类的感情
密(快):适宜于表达激越类的感情
四、抒情及其表达效果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因事抒情
托物寄情(含蓄委婉,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五、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作者的观点、包括分观点
论据:证明观点的材料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分析过程
论点统率论据,论据为证明论点服务
六、常见论证方法
理论论证(讲道理)
事实论证(摆事实、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打比方)
对比论证(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
引用论证(引用名言警句)
演绎论证(一般到特殊)
归纳论证(特殊到一般)
七、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其中人物是核心,人物的性格,在情节的发展中展开,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八、叙述(描写、抒情)的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第一人称(我):真实,有利于直接抒发感情,但空间受限。
第二人称(你):自由、灵活,亲切,拉近了主客体的距离。
第三人称(他):客观,叙述的空间大,但感情的力度不如一、二人称。
九、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是作者为了凸现内容,安排结构而运用技巧的方式,中学课本接触的有十多种,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对比、比较、烘托、渲染、欲扬先抑、动静结合、托物言志、暗抒胸臆等,这部分与诗歌鉴赏相同。
十、结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反映
线索、顺序、先后、详略、过渡照应、悬念、伏笔、波澜、起承转合等都是安排结构的体现
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事物线索、情感线索。
照应要特别注意,结尾与开头的照应。
前有伏笔,后有交代。
波澜、跌宕实际上就是转,做到张弛有致。
安排结构三原则;
①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凸现主题
②服从于人们认识事理的需要(由表及里)
③服从于审美的需要
结构的四种基本模式
①并列式(各部分之间是平行关系)
②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递进关系)
③对照式(各部分之间是正反对比关系)
④总分式(各部分之间是总分,分总关系)
十一、语言
鉴赏语言要从如下四个方面思考,防止仅从“辞格的选用”角度作答:①词语的锤炼(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②句式的选择(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的运用) ③辞格的选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 ④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寓庄于谐等)
十二、取材
1、取材的原则材料是为主旨服务,材料向主旨辐辏,形散神聚或直接,或间接。要特别关注间接表现。
①凸现主题,
②丰富、拓展主题,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
③典型性、代表性。
2、取材的特点
以小见大,由点到面,由实(形象)到虚(抽象),由表及里,由一物之微,触通生活的大道理(作者对生活的真知、真情)由平凡处所,走进极乐世界。
十三、注意:
1、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和好处?”类的题目时
①必须回答怎样写(表现手法)
②作用和好处多从内容、结构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回答
2、“写了哪些”和“怎样写哪些”是两个概念
一个回答写什么(内容),一个回答怎样写(形式表现手法)。
3、“有着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和“在哪些方面相同与不同”是两个概念。
一个回答异同的具体内容,一个回答异同表现的角度(分类的角度)。
文章引用自:http://www.liuzhong.xm.fj.cn/wxs/shownews.asp?newsid=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