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词典里的解释有两条:①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②事物的特性,即矛盾的特殊性。我今天要谈的“个性”不是这一事物区别于那一事物的特殊性,也就是说不是词典里的第二条解释,而是动物具有的与人通用的性格特征。这似乎有点离经叛道,因为词典说得一清二楚,只有“人”才有个性。但是仔细想一想,真的是这样么?动物真的没有个性吗?真正与动物相处相知的人是绝对不会接受这一观点的,除非你真的不了解动物或者故意忽视动物的个性。
以对人类帮助最大的牛来说吧,它们就是有个性的,它们的群体个性是性情温和、吃苦耐劳,它们以此与其它动物相区别,这应该属于事物的特性吧;但是在牛的同类中,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有的牛性格稳重,有的牛性格倔强,有的牛温和忠诚,有的牛活泼好动……你能说这不是牛的个性吗?我们之所以把“个性”一词强占为人类独有,完全是一种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心理作祟,也许某一天牛成了世界的主宰,就像当初的恐龙那样,说不定还要坐下来讨论讨论人类有没有个性呢。
正因为我们不承认动物也有个性,所以就经常做出一些反个性的事情来。牧娃的小说《狼狗之间有条河》给我们塑造了一条狼狗的形象:它是一只由雄狼和母狗所生的小狗,因而被称作狼狗,据说这种狗长大后是狼的克星,因而大多被狼爸爸咬死。这只小狼狗应该算幸运的,被一位知青从野外捡来、养大,成了一只十分优秀的牧犬,舍生忘死地保护着主人的安全,维护着主人的尊严,和主人相依为命、荣辱与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主人春节回乡探亲,它被其他知青暂时领养,为了保护一位女知青的尊严先后和许多恶犬、许多恶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被迫离开人类,成了一群狼的首领;虽然还在暗中保护着好人的牧群,用咬死牛羊的方式惩罚恶人,但是它却再也不愿回归到人的身边。看完小说,我不仅被狼狗是非分明的品性所感动,更为人类作恶多端而不能容忍善良的劣根感到惭愧——一只弃犬可以因为善意的呵护而成为出类拔粹的牧犬,最终又因为恶的强大而被迫成为一只狼,狼和狗之间的那条河是什么?如果生活中出现逼狗为狼的事情,又有几个人承认是我们人类的问题?我们会异口同声地指责:真是狼性难改啊!
真正的悲哀还不仅仅发生在一只狼狗身上,人类折磨动物的方法可以说无不用其极:我们可以用饥饿让勇猛的苍鹰为人类捕捉猎物,可以用引诱让野猪失去獠牙,可以用笼养让小鸟为我们歌唱,可以用棍棒让狮虎为我们表演……然后我们还要恬不知耻地说“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还自以为是地批评笼中的小鸟不知道天空的辽阔,至于“蠢猪”“笨驴”的咒骂声,更是不绝于耳。看看《动物世界》这个科普片子吧,哪一种动物不是个性鲜明、聪明机智?许多动物的品性真不知比某些人强多少,许多动物的聪明才智实在让人类汗颜,而我们总说那是动物的本能!人类不过是众多动物中的一种,如果说人类有什么特殊之处,不过是人类的伎俩更多一些,人类的阴谋更无耻一些罢了。唉,从此以后真的不敢再说什么禽兽不如了,某些人本来就是不如禽兽的啊!
再来说说猴子吧。有一个在三峡游玩的人,突然从船上跳上岸,把一只幼猴抢到了船上,然后顺江急驶。大猴发现了,在岸上疯了一样追赶,树梢上也飞过去,峭壁上也跳过去,同时还发出凄厉的呼叫。游人实在看不过去了,停船把小猴还到岸上,大猴紧紧抱住小猴,然后就死掉了。有好事者把大猴的尸体解剖了,发现了一个经常用在人类身上的词语:肝肠寸断。亚马孙河流域有一种特别聪明的猴子,是每个马戏团渴求的演员,但是因为它们十分聪明却无法捕捉,相反经常受到猴子们的戏弄。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捕猴方法:在一只木箱上钻上仅能通过猴子小手的两个孔,箱子里放上核桃,猴子伸手进去抓核桃,人就跳出来抓它们;猴子越是紧张越是想不起要丢开核桃,攥着核桃的小手就无法从箱子里脱出来,只好束手就擒。我们笑着说:你们太贪了,所以被捉!我不想评论猴子是不是太贪,我只想问一句:你们是怎么想起这个陷猴于不义、陷猴于死地的办法的呢?
真的,这种欺骗、虐待动物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的,其根源都是不承认却又险恶地利用了动物的个性。如果仅仅把这些诡计用在动物身上,我们还只能说某些人丧失了兽性,而经常地是把更为可怕的手段用在同类的身上,这又是丧失了什么呢?当你绅士一般地让一个女性逐渐对你丧失警惕,甚至心甘情愿地钻进你的圈套,你是不是也有一种收网的狂喜?当你用各种非人性的规章制度让一些活生生的人渐渐失去思想,是不是也有一种智力超群的优越感和自鸣得意?
百度搜索中与“个性”相关的信息有76页之多,相信这绝对不是全部,可见“个性”已成为当今人们使用范围相当宽、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语。如果我们依然漠视“个性”的存在,依然玩够了动物再玩同类,早晚会把自己也玩进去。那只狼狗不就是在我们的对岸蔑视着我们的良好感觉吗?
2007.1.2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