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我今天要说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个人物:一个大家比较熟悉,就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另一个大家未必熟悉,是隋末唐初的裴矩。不论熟悉不熟悉,我觉得还是先把他们的生平大致介绍一下比较好,便于后面借他们的影子说点事儿,如果您对这二位都比较熟悉,后面的两段文字可以跳过去。
二、史料
据《史记》记载,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后遭到群小诬陷被楚怀王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遂被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自沉汨罗江。
据《资治通鉴》记载,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幼孤,被伯父裴让之抚养长大。长大以后,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是隋、唐之际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经营西域,颇有成效,促进了中西交通。文帝即位后,迁升为吏部侍郎。大业初年,西域各番到张掖塞和中原互通贸易,隋炀帝派遣裴矩监管这件事。裴矩就访问西域的风俗、险要、酋长、姓氏、家族、物产、典章制度等,入朝上奏。炀帝很高兴,每天请他到皇宫,询问西域的事情。炀帝驾临东都,裴矩认为朝贡的蛮夷很多,劝告炀帝在洛阳征调四方的奇技、杂戏,向戎狄夸耀强盛,整整一个月才停止。又命令市场店铺都架设帏帐,盛满酒食,派遣掌番率领蛮夷与汉人贸易,所到之处都让邀请就座,吃饱喝足而散。有知情的夷人都私下讥笑他虚情矫饰。炀帝称赞裴矩很忠诚,说:“裴矩很懂得我的心思,大凡所上奏的,都是我想好的,我没有说出来,裴矩却说了出来。除非用心治理国家,不然怎么能如此呢?”裴矩后来跟着炀帝到江都。等到义兵进入函谷关,炀帝向裴矩询问方略,裴矩说:“太原发生变乱,京城不会太平,遥控处理,恐怕失去机会。希望您赶早返回,方可平定。”裴矩见天下将要发生动乱,担心祸及自身,每每用尽礼节对待别人,即使是下吏,都得到他的欢心。这时,炀帝愈加昏庸奢侈,裴矩不力谏,只是巴结谄媚而已。唐太宗刚即位,就惩治奸邪官吏,有一次听说许多案件都有受贿的人,就派人用财物去试探他们。有个官员接受了馈赠的一匹丝绢,太宗很生气,将要杀了他,裴矩进谏说:“这个人接受贿赂,确实应该严惩,但陛下您用财物试探他们,接着施以极刑,这就是用罪来陷害别人,恐怕不合礼仪。”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召集百官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如果每件事能像这样,何愁天下不能治理好!”裴矩死于贞观元年,赐封为绛州刺使,谥号敬。
三、分析
从上面的资料您一定已经发现了一些东西:二人作为重臣,都有外交内政的才华,政治上颇有建树;也都经历了朝廷由盛而衰的过程。但是由于二人的个性不同,结局却截然相反,一个投江而死,一个高官厚禄;当然前者在历史上是一片叫好之声,后者则颇有微辞。
任何一个帝王,都希望身边有一批能干的大臣来帮助自己料理国务,可是为什么这两个人都有才华,遭遇却有天壤之别呢?我想我们还是从上面的史料里,把两人的个性先分析出来吧:
屈原在靳尚要抢占他制定法令的功劳时,坚决不从,因而遭到毁谤,由亲而疏而黜而放;当怀王忘了被骗的伤痛而放走张仪时,他指责了怀王;当怀王再次要受骗入秦时,连怀王的小儿子子兰都主张老爹前往,他却出来劝阻;当顷襄王即位后重用子兰,他正在极力批判子兰的过失;当他被放逐以后渔父劝他随波逐流,他说众人皆醉他独醒,宁死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于是就真的死了。
裴矩在隋文帝重用他时,他尽心尽力,把个西域弄得头头是道;到炀帝昏愦,好大喜功时,他竭尽所能让皇帝看到满目繁荣昌盛,得到皇帝的褒奖;当国家气数已定,他上下左右一齐讨好周旋以全性命;宇文化及杀炀帝,他做了尚书右仆射,化及败,他又转事窦建德,建德败,他终于降唐,官至尚书;当唐太宗登基,喜纳忠言,他当廷折对因而获得太宗嘉赏,功成名就。
把话拉直了说吧:屈原忠心耿耿却不识时务,只好去死;裴矩能忠能奸有进有退,当然荣华长寿。许多人会把一些事情归结为时代造英雄,其实不是,而是性格决定命运,因为就我所知,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不仅仅他们二人。比干、司马迁、嵇康、李白、岳飞等人都受尽了磨难或被杀害,妲己、石显、钟会、高力士、秦桧之流却过得有声有色红光满面。不想说了,这种现象太多了,说多了就把自己搞糊涂了,对别人也未必有什么好处,总之,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肯定也还有;大人物如此,小人物如此,算不得人物的也如此。
四、结论
忠臣奸臣是不好分辨的,因为评判的执行者帝王是昏庸的,老百姓当然明白,可是毫无用处;是祸是福是很难确定的,因为要到事情有了结局才能明白,可惜人生苦短,该受罪的受了该享乐的也享了;赞扬痛骂都是多余的,因为好人死了坏人也死了,说也没用,不过好人没有死光坏人依然层出不穷。有人说“读史可以明志”,明白了又能如何?好人学不来坏人的奸诈,坏人不会因为几句不咸不淡的评价就放弃其奸邪的本质。还是板桥先生说得好:难得糊涂!
2007.1.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