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带路人

(2006-12-30 23:51:43)
分类: 生活絮语
带路人带路人
茶余饭后:
http://blog.sina.com.cn/u/1251514101

    一说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儿了。当时带一批人去上海学习“分层教学”经验,自己带车去的,大家都没有自己走过上海市内的路,包括司机。上了城外的高架桥心里就没底了,不知道从哪儿进从哪儿出。所幸的是,在一个桥头上有几个外地装束的人,手里举着一个纸牌子,上面写着:带路。停下车,让其中一个人上来,谈好了价钱,车就从容地出发了,准确地找到了事先定好的饭店。安顿下来以后,大家都感到十分满意,先前的不安一扫而光,于是纷纷议论起那个带路人,说多亏了他。转身一想,他的工作也的确轻松,就是跟着车子走一趟就有五十元的收入了,一天如果能做十个就有五百元之多,算过以后竟把我们吓了一跳:那时我们一个月工资也不过千把块,也就是他两三天的收入啊!于是有人忿忿不平了:凭什么啊!他就这么往车上一坐,我们就心甘情愿地往他口袋里塞银子啊!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我们车上不是有地图吗?一大群不算太小的知识分子也不是看不懂啊,为什么还要找人家带路?我是倾向后一种观点的,你想他们一个外地人,能把上海的大街小巷摸熟了,还要知道哪条路是单行道哪条路是双行道,哪个路口可以左转哪个路口可以右转,这要花多少功夫啊!节约了我们的时间,还免除了违规罚款,我们是很划得来的,为什么就不能让人家获得应得的利益呢?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别人获得的回报,却没有看到别人的付出,于是就感到心理不平衡。还有的时候我们只承认自己的付出,而别人的付出就是投机,甚至认为不是靠读书而闯出来的路就是邪路。这种观念对别人可能没有什么害处,但对自己却十分不利,因为它会使我们的生存空间变得十分狭窄;同时它也是一种狭隘的人才观,导致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准确地给不同层面的学生以合理的定位,严重的还会影响我们和社会友好相处。试想,全国乃至全世界从正规大学校门走出来的人才有多少呢?如果我们总是戴着这种眼镜来看世界,岂不要把大部分人都得罪了?
    第二天到虹口中学参观,司机又遇到路口不能随意转弯的困难了,在车上就可以看到学校的国旗在并不远的地方飘扬,可是绕来绕去就是靠近不了。不敢在路边随意停车问路,没办法,我们又想起了昨天的带路人,找了半天却一个也找不到,原来市内是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的,他们要乘车到外郊去,把人带进来,然后再乘车跑回郊外。可以想见,他们的生存也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说不准还要互相倾轧、还要向一群看不到的什么人交“保护费”呢。后来又想出来一个办法,下来一个人打辆的士在前面带路,总算到达了目的地。当的哥知道我们打的的目的以后,发了一大通牢骚:你们乡下人跑到上海来做什么呢?把我们的岗位都抢去了,我们只好开的士。听了这番话,我心里不客气地嘀咕起来:你丢了工作岗位活该,谁让你们躺在老祖宗的床铺上睡大觉不思进取了呢!你不努力,就要被淘汰出局,长此以往你们将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海人!我想他所说的“我们”为数不应该很多吧?否则,全国各地的人才真的可以大喊:我们的机遇来了!
    我们参观学习时,司机到校外去探听返回的路。试探了七个小学生到虹口中学怎么走,有三个孩子指的是反方向;打听了五位店铺里的成年人,每个人所指的方向都不一样,只有他买了一盒烟的那家说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不知道,上海人究竟怎么了,为什么连问一下路的方便都不愿意给外地人呢?我记得在东北时也曾向别人问过路,人家不仅说清了方向,还送出好远一程,直到你找到路为止。也许是东北的生存环境更恶劣一些,大家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民风,而上海是不需要的。难道我们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著称于世的大上海,真的会小气到这种程度?也许是我们所问非人,小市民总是很保守很排外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生存缺乏信心。
    现在厦门大桥上也有一些带路人了,我想各大城市这种行业也都会应运而生,他们在利用自身的资源为自己的家庭谋一份生计,也给过往的客人带来很多方便。但愿过客和居民不要对他们冷眼相看,他们很不容易的;也希望有关部门能规范他们的行为,不要因个别人宰客欺生而影响城市的形象。这样,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好事。做一个带路人,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前提是带路人要尊重自己,更要尊重他人。
                                              2006.12.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琴弦上的人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