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他此时的词作。
对这首词的理解,文学史上没有太大的分歧,大都认为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偏又屡遭打击的郁闷心情。他在赤壁矶看了眼前雄壮之景,想了历史上英武之人,抒发了自己无奈之情。可是让人困惑的是,你羡慕周瑜的雄才大略这可以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来一句“小乔初嫁了”,把人家的妻子也拿来说事儿呢?
有人猜测,说小乔是江东闻名的美女,周瑜娶了她更显得年轻潇洒风流倜傥,因而让苏轼倾羡。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宁愿承认苏轼嗜酒,也不会接受他好色。你看他那首追悼亡妻的《江城子》,对妻子的感情是何等深切啊!妻子都去世十年了,但是形象在他的梦里、心里还是那么清晰,“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每次读到那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就让人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才子一生坎坷,妻子在时还有人好诉说自己的苦闷,还有妻子天涯海角地牵挂、相伴,这十年,他一个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呢?看那脸色,看那白发……
说完苏轼该说小乔了。说到小乔,我们就很自然地想到她的姐姐大乔,她们是江东双艳,谁都知道,诸葛亮曾经就是利用她们,使得东吴政治集团“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别忘了,大乔可是孙策的妻子啊,周瑜和孙策不就是连襟吗?周瑜在收拾老友蒋干时曾不无自豪地说起自己的政治背景:外结君臣之义,内连骨肉之亲。到这里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周瑜可以建立火烧赤壁的功绩了——有孙氏兄弟的支持,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不就还缺个东风吗?有孙老板的支持,就是没有东风,这仗也还要打,也还能打赢!这叫家和万事兴,叫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打。要是没有这个裙带关系可就不好说喽,面对强大的曹氏集团,你的作战方案批不批就在两可之间,批了会不会倾其所有来支持这场战争就更没有把握了。你看他前前后后调动了多少人啊,国内像开了锅一样,那么多人出来反对,没用!曹操惹着孙家了,惹着周大都督了,那就是惹着整个东吴了,谁说也没用!
苏轼没有才华吗?有啊,可是就是不给你施展的机会。不服吗?皇帝一不高兴,就把你扔出去了,先把你扔到杭州,然后就是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颖州、惠州、儋州……让你一路失子丧妻,直到天涯海角!你再有本领又能怎么样!最多写几篇文章,吟几句诗词罢了,大不了的就是二到杭州时搞了一条苏堤。我们都说苏轼豁达,他不豁达行吗!假如他和那个宋神宗或者宋哲宗是连襟,管你什么改革派王安石还是保守派司马光,谁敢动我苏大学士!他没有啊,他再有才华也成不了赵氏集团的核心人物,就只好四处漂泊。他羡慕小乔什么?他羡慕小乔给周瑜带来了一个政治平台,提供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写这首词的时候他的心里一定在说:我要有小乔这样的一条裙带该有多好啊!你周瑜有什么了不起,没有这条裙带,你还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凡人!
因为缺少这条裙带,他头发早早地白了。白了少年头而空悲切的,又岂止一个苏轼!
2006.12.2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