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高考,凡与高考有关的人无不对其痛恨有加,学生恨,老师恨,家长恨,社会指指点点,学校举步维艰……仿佛高考制度正在制造新一代范进和孔乙己。其实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高考真的没有那么可恶,它之所以那么让人望而生畏,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操作这种制度的人的问题,是指导思想和我们的观念问题。
纵观我国人才选拔制度,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
早在奴隶社会,当禅让制被人的私心破坏以后,取而代之的是世袭制。老子凭自己的智慧或勇武打下的江山或建立的功勋,怎么舍得轻易留给别人?于是不管儿子是否是那块材料,就理所当然地接替老子的事业和产业,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甚至今天也还有很多遗迹。这里的弊端不需要多说,看看那些少爷公子衙内的行为和下场就一目了然了。人们对这种制度的质疑和反抗也一直没有停止,陈涉勇敢地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后的历次斗争大抵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
后来终于有了突破,一些有为的统治者也不满于这种选拔制度了,因为它一方面压制了许多人才能力的发挥,造成了许多社会矛盾,同时也限制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渴求,所以从汉代开始就出现了举荐制,也就是所说的举孝廉、推秀才。这种方式曹操是一个真正的实行者,他在《短歌行》中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慕之情。这种制度使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才有了进身的机会,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对人才的束缚,许多人才通过这一渠道进入了管理阶层,包括主要以科学而名留青史的张衡。但是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这种制度可能出现的副面行为,那就是举荐过程的舞弊,出现了“荐秀才,不知书;举孝廉,不识礼”的现象。其实这种方法在“文革”期间也用过,它给人们造成的人格侮辱和心理伤害是有目共睹的。
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和酝酿,到唐朝出现了科举制度。这种制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因素对人才的埋没和戗害,选拔的面也更宽阔,读书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学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一代又一代人才脱颖而出,为国为民为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的高考制度的实质就是这种制度的延续,不过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科学罢了。当然,后来科举制演化成“八股取士”,对人才的思想和思维产生了很大的遏制,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操作者的指导思想问题。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今天废除了高考制度,大学的门会被什么人填塞?到了那个时候别说穷人上不起学,根本就没有你上学的机会。那么整个社会在为什么而奔忙呢?今天的学子为了高考虽然也是苦不堪言,但至少还充满希望,至少最后还能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如果停止了高考,我想他们学到的至多是一些投机钻营的本领。任何制度的改革,说到底就是利益分配制度的改革,通俗地说就是社会利益的再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参与分配的人越多,这种制度的相对合理性就越大。在目前状况下丢弃高考制度,无异于剥夺了社会下层参与再分配的机会。
高考之所以给莘莘学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也使为数不少的人出现了人格扭曲,究其原因是社会利益驱使下人们对高考的异化。但是,是不是发生了异化的东西我们就要抛弃呢?金钱对人类的异化可以说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整个世界都在不断地物质化,尽管我们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一起抓”,还要“两手都要硬”,而经济作为全民性的追求目标已经成为事实。可是我们并没有因为金钱这种异化作用就放弃对金钱的追求啊,为什么就要以此来否定高考制度呢?
因此,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应该是要不要高考,而是高考究竟应该怎么考、考什么,通过对考试方式、考试内容的探索,来达到解放人性的目的。说得冒险一点,教育不应该提什么改革,而应该提倡改良,通过对其中不合理因素的改变使之趋于合理化、趋于人性化。任何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和颠覆的想法都是很危险的。
不论是从历史发展角度作纵向考察,还是对社会现实角度作横向分析,我们都没有理由痛恨目前合理性远远大于弊端的高考制度,我们应该积极努力的,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人才发展的规律,对这种制度进行合理性建构。
2006.11.3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