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家长:最近很多孩子从家里返校后,情绪十分压抑。经过了解,我发现他们回家以后或多或少地都和家长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争执,他们认为自己的亲人不理解他们,对他们的要求近乎苛刻。我把他们遇到的烦恼进行了归纳,在此和您作一个沟通。
尽管我们都知道孩子成长过程中,做人比学业更重要,但在现实的大背景下,大家首先关注的还是孩子的成绩。家长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那么我们就从成绩说起吧。
有一位同学,这次考试前和家长预期的名次是前50名,语文的预期成绩是120分。考试结果出来后,他排名57,语文118分。结果家长认为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对孩子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您知道57名和50名的总分差距是多少吗?六门功课满分750分,他的差距只有6分。当然,在高考中这6分可能会决定孩子是否能上名牌大学,可能会使您承受几万元的经济压力;然而我要说的是,您的孩子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不应该再受到批评了。况且,这6分可能造成的损失还只是一个假设,就算是真的发生了,6分和孩子的一生幸福相比,是不是也很微不足道?语文的满分是150分,其中作文70分,和预期相差2分。请问,2分能说明孩子的语文水平有多大的差异呢?您可能会用下面的事例来证明孩子的失误很大:假设一个人的头发真是三千丝,掉一根是不是秃子?再掉一根呢?再掉一根呢?……您的意思是,只要孩子丢掉一分也是罪不可恕的,是吗?我想我把您的逻辑清理出来以后,您一定也会觉得自己的做法不太妥当吧?
您可能不是很清楚考试的功能,我想和您简单聊一聊:高考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甄别功能,也就是为高校选拔合格的生源,当然它也会对后面的教学起很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对于考生来说只有一个。而平时的考试是多功能的:它首先是对孩子人品的考核,是否诚实守信,是否遵章守纪;其次是对孩子的心理的测试,能不能沉着冷静,是不是细致严谨,甚至可以看出孩子的思维严密和灵活程度;其三是对孩子的学业进行诊断,看看他的知识框架是否有漏洞,知识掌握是不是牢固,知识运用是不是熟练,帮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和考试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至于对孩子成绩进行评价,那是非常次要的。如果我们把考试仅仅当作衡量成绩的手段,那还不如让他们抽签决定名次了,反正也决定不了什么。所以,当孩子的成绩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要紧的不是责怪和抱怨,而是要让他们冷静分析,在充分肯定主流的前提下,查找存在的问题。您说是不是应该这样才能叫科学管理而不是感情用事?
在孩子的管理上,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不允许孩子犯一点点错误,认为孩子的任何错误都和他们的人品有关,从而无限放大、上纲上线,这是受以前的“从小根,到大苗”、“三岁看八十”的思想影响。其实孩子犯错误在很多情况下是偶然的,甚至是必须的,人不就是在犯错误和不断地改正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吗?小时候孩子会因为一点小事和小朋友打架,然后再想办法和好,慢慢他们就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一旦我们对他上纲上线,他们就会不服,就会逆反,再用其它方式表现自己的情绪。当然,我不是说对孩子的错误不管不问,而是要就事论事,加强交流,这样才能消除孩子的抵触情绪和逃避思想,才能面对现实、认清真相。
尤其要注意不能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进行比较,因为人和人是有差异的,就算早期没有什么差异的孩子,他们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语言发展比较快,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发展比较好;有的孩子十七八岁就表现出超常的领悟能力,有的孩子可能要到二十岁以后才会显示出他的才华……这些都是客观规律,我们为什么要违背规律来难为自己的孩子呢?如果您通过比较真的让您的孩子承认自己不如别人,他的天分可能就从此被您扼杀了。我不是在为孩子们开脱,事实就是如此。打个比方吧,刚出生的孩子,五天和十天是有很大区别的,可是十九岁和二十岁的区别就不是那么明显。因此,我们对孩子的发展要有足够的耐心。父母的用心都是好的,如果再辅以合理的方法,加上永恒的期待,那就给孩子留下了很开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就把这份特殊的情感称作“美好的期待”吧。
不要担心老师不会给予孩子这种美好的期待,其实老师和家长一样,都是真心实意为孩子好的,没有一个老师在他退休的时候自豪地说:我这辈子教出来的学生没有一个超过我的。道理是这样吧?
当然,我所说的这些未必都是正确的,但是大的方向不会错。希望我们能够一起把对孩子的教育当作今生最美好的期待!
2006.11.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