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俗,不可耐!
这里所说的“俗”不是雅俗共赏的“俗”,也不是俗话说的“俗”,而是俗气的俗、俗套的俗。这种俗就像金属上的锈渍,是悄悄地生长出来,一点一点腐蚀人的品位的,因而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又经常在不经意间落入俗套。为了免俗,人们用追求高雅来与之对抗,却又不时落俗而不自知。所以,我想用一个俗人的眼光来分析一下这种俗的成因和表现。
俗的根本起因是人的过分物质化。把物质看成心中至高无上的价值标准,你的言行就无论如何也不能脱俗了。再深入分析,这种物质化的产生,源于“贫困恐惧”。打个比方吧:你在娘家做姑娘时栽下的一棵小树,经过十年而长成大树,你见到它会产生怎样的心理活动?你可以说:啊,不觉离开父母的小屋已经十年了,十年来小树长大了,父母竟然就老了……你也可以说:这棵小树还是我出嫁前栽种的呢,现在长大了,它应该是我的财产,可是我怎么才能把它从父母家弄走呢?——这就是常人和俗人的分野。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是腌臜穷人,难道富人就没有物质化?你说的没错,富人在表达情感处理事务时同样会表现出物质化思维方式,比如:他可以一掷千金地去花天酒地,却不愿意向路边乞丐的小碗里丢一枚铜子,还要说穷人是因为懒惰才受穷的;或者愿意向穷人伸出慷慨之手,却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些也是“贫穷恐惧”。所以说,“贫穷恐惧”是一种心态,不是口袋里有钱还是没钱,像李白牵马换酒的豪情、杜甫广厦济贫的心胸,即使最终潦倒而死,也不会产生“贫穷恐惧”,也不会落俗;像某些人贪得无厌,把贪污受贿来的钱藏到煤气罐里、地板下面,即使家资千万,我们也还是要说他穷怕了,还是要说他是钱蛆,地位再高也还是俗人一个。
俗的另一个起因是自大。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永远比别人高贵时,他的俗气就开始在身边氤氲了,因为自大的起因是自卑。一个不具备高贵气质和高尚品质的人,最怕别人看出他的卑微和低下,于是就想方设法去表现自己的高大和显赫,我们说这种人只有傲气而没有傲骨:如果他觉得自己是贵人,在百姓面前总是昂首挺胸,觉得大家都应该对他低眉顺眼唯唯诺诺,你想他到了比他还显赫的人面前会是什么德行?如果他是一个富人,在不富的人面前总是腆胸叠肚,觉得别人都会向他巴结奉承摇尾乞怜,你想他到了比他更富有的人面前会是什么嘴脸?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就是因为阎王本身地位就高,不需要装腔作势,而小鬼本身地位低下,不自大一点就实在找不到自信。这里说的自大还是一种心理,不是地位、财富问题:和珅地位财富够高够多吧?他永远喜欢称自己为“奴才”。五柳先生不过小小县令一个,连一碗像样的老酒都没得喝,你让他摧眉折腰他照样不尿你,不行俺走人!
俗气的明显特征是盲从。因为没有自信也就没有主见,怕人家看出自己的弱点,怎么办?我跟别人学跟别人比:你因为需要而开个别克,我即使不需要也要开辆大奔!他用来标致自己的不是自己的智慧和修养,而是可能成为他标签的物质,车子成了他的权势或者财富的象征。某人穿上一套服装气质高雅,我也照葫芦画瓢。看上去和别人毫无二致,其实心里早就输给别人一截了——不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干嘛要跟着别人屁股后面找气味?这可能就是王熙凤永远金光闪烁却不能成为黛玉,东施虽然捧胸皱眉几千年至今还没变成西施的原因吧。因为什么事情都跟着别人,就不可能脱离俗套。
俗气的另一个标致就是妥协。在和自己相当的人面前盲从,到比自己强大的人面前就只能投降,这是俗人的铁定逻辑,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的,因为他希望得到比自己高贵的人的认同和提携,心理上就只能是别人的奴才,奴才的是非标准不是事实,不是规律和规则,而是主子的态度和眼神。俗话说“无欲则刚”,名利之心这么重的人哪里还刚得起来?刚不起来就只好委屈自己,就谈不上气质更不要说品质了。一个人天天向权势、名利甚至舆论频抛媚眼、搔首弄姿,甚至出卖操守,如果不俗,那就见鬼了!所以古人敬重卖艺不卖身的伎,而亵玩卖身无艺的妓;今人在万般无奈的时候会大呼“俺卖身不卖心啊”,实在就是为了守住做人的底线,守住那被迫到崩溃边缘的尊严。没有尊严就只有俗气!
俗人有俗人的逻辑,就是所说的“俗套”。如果你想在他们面前有不俗的表现,你就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俗人俗,就难免庸,因为庸,就不可能不用俗套来套你。在这不断俗化的世风里,我们只能选择“入乡随俗”的方式以自存,就像青莲总要扎根淤泥,白玉首先混迹顽石一样。这没什么,只要不把自己搞丢了就行,俗话说:大隐隐于世嘛!这可不是同流合污,而是气定神闲。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可不是俗人说的啊!
2006.11.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