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学思考 |
传统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大多是老师讲、学生听;改进以后的格局是老师问、学生答。在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大背景下,这是行之有效的,即使在课程改革以后,也还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对传统的东西要采取“扬弃”的态度,而不是抛弃,不是全盘否定,只要对提高教学效率、质量有效的策略、方法、手段都可以继续使用。但是,从社会、学生、知识的更新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不从学生学到多少东西出发,不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出发,我们的教学就必然偏离正确的轨道,终将被社会淘汰。因此,我建议各位老师抛弃对原有教学策略的偏见,消除对新教学理念的抵触,心悦诚服地去改造我们的学生观、人才观,改造我们的教学观念,改造我们的教学策略,改造我们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界定语文课程的特征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课堂教学的实施来自老师的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就是将教材的处理转化为师生教学行为的一种规划。不论你对课堂教学如何设计,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训练要求是最根本的出发点,因而当社会需求会学习、能创新的人才的时候,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必然要以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技能,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为中心,就必然要让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和探究,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在水中学会游泳”,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精神,就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断加强对学生活动的设计。落实到语文教学中,至少应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⑴读与思结合——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任何学科、任何课型都必须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学生思维活动方式正确,我们要予以鼓励;不正确,要予以纠正。只要他的思维在围绕教学内容活动了,就是好事情,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有效的。所以,语文教学必须给学生读的时间、读的任务,在各种读的形式中,促使学生的认知思维、个人情感、审美趣味得到调动和发展。这里所说的“读的任务”可以是老师指定的阅读范围、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地寻找自己有疑问或感兴趣的部分。但有一点必须明确:不能不给学生读,不能不给学生读的要求,不能不对学生读的效果加以检测。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读主要是指课堂上的阅读,也可以延伸到课外。
⑵读与说结合——读是信息的输入,说是信息的输出,这两个过程都体现学生言语和思维的活动水平,因此我们要有计划地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说是对读的外化,更是对读的整理和深化,因此,在学生活动设计中,不能忽视对“说”这一活动形式的安排。让学生说什么呢?我觉得主要是说学生自己对读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文章的内容或语句、语段的内含;②文中表达的情感、情趣或学生情感受到的触动和体验;③对文中事理的理解和自己受到的启发;④课内外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和困惑。从范围上说,可以涉及阅读材料的整体,也可以仅涉及局部内容。从方式上说,可以面向全班,可以面向小组,可以面向个别同学,也可以面向老师。
⑶读与写结合——前面说过,写也是信息输出过程,它比说更条理化、深刻化,更具有整合作用,因而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训练意义更大。所以,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语言文字与言语形象、言语内涵、言语情感的聚合点,使读与表达结合起来,驱动学生的灵感,激发其智慧的言语。操作时应把握:①读写结合点,可以结合课文的形式仿写,但更多的还应结合或依据原文内容、主题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②写的内容,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素材,或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背景进行生发;③写的时间,或随时穿插在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会语句内涵、揣摩人物心理、体会课文思想的过程中,或在阅读课文的最后阶段,以不破坏课文的情蕴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为准。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多年来提倡的一种有效的措施,放到课程改革这个背景上,我们的认识应该更深刻,理解为它作为师生互动、学生和教材互动的一种策略,一种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和手段。
谈到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我们不能不说说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因为评价的主体与客体的确定、评价的目的、评价方式和语言等等,都是师生关系的具体体现。新《课程标准》正引导我们从单纯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点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综合评价。
大家都知道,不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空中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很可能是不同的,同一个学生对不同问题的理解也不可能总是正确的。而我们的课堂涉及的是什么呢?是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思维空间里面对不同的问题,这里的复杂性、动态性是无法用数字来描述的。因此,课堂上的教学评价就不应该是绝对的、统一的、静止的,而应该充分体现评价的相对性、多元化、发展性,具体操作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合理性错误”与“延缓性评价”。
⑴合理性错误:根据上面的认识,我们认为学生在课堂内外对于某些学科的认识出现偏差是正常的,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对此应持科学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横加指责,恶语相向。合理性错误另一个层面上的含义是,我们教师为了达到某个教学目的,故意引导学生犯错误或自己故意犯错误,这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
当然,合理性错误不能永远“合理”下去,当知识教学不断深入、学生理解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故错”任务完成以后,必须予以解决和澄清。这里强调这一概念的目的,不是让老师对学生的错误不管不问,而是让老师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生所犯的错误,端正自己的态度,设身处地地去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寻找纠正错误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在阅历上、心理上、知识积淀上、认知水平上,特别是面对问题的态度和情感上和学生保持真正的平等,促进师生学习和情感上的互动与合作。这不是什么深奥的东西,不过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接受了合理性错误这一理念,在处理学生错误时态度就冷静了,方法就科学了,师生关系就有了新的内涵,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就进入了策略层面。具体体现这一理念的策略,就是延缓性评价。
⑵延缓性评价:所谓延缓性评价,也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内涵,不过是哲学上的“发展观”在教学评价上的具体运用。它要求我们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合理性错误不急于作结论性评价,而要相信有的问题依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思维水平、情感体验暂时无法接受,但随着学生自身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能够接受;有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而有的学生暂时的确无法接受;用甲方式呈现无法接受,如果用乙方式呈现就可以接受。这样,我们就不会丧失信心,就会给学生以永恒的期待,就能够主动去帮助学生想办法,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学生、评价学生了。
延缓性评价给改进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思路很多,我想列几条供大家参考。①同一个问题提出的时机;②同一个问题提出的方式;③问题的反复呈现以及提出的频率;④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方法;⑤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知识形成过程的关系;⑥师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差异和师生换位;⑦给弱势群体不同层面的支持(学校、老师、同学、家长)等等。一句话,延缓性评价将给我们的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带来广阔的思考空间,将会引导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学,以批判的思想、科学的态度去反思老师的教,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