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招魂

(2006-08-25 15:30:05)
分类: 学生作文

招魂    

  

清茗一盏,萦香于指尖;烛火孤灯,漫光在屋宇。空落落的寂寞在凌晨将近时候,归诸懵懂。由是安静地感念着远方的海潮,似乎合成了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浩浩汤汤的声啸辽阔,拥抱了全市镇。才想起,断电了,竟是这样的冷漠。

深沉的夜幕随着光的死去,仿佛阴霾一样逼迫过来,厚重起来;如同漆黑跟着夜气一样,从各处蒸腾,或者从高处向低处流下来。一瞬间,这片小城,这颓败的味道,这些被纸醉金迷毒瘾了的身体跟魂灵,所有的确定与不确定都摇动起来,快速地动荡起来了。随即却又共振于海盐咸湿地颤簌,湮没了奢骄,浮躁与废丧。只余下平日里被放逐在阴暗角里的无助、孤苦,在歇斯底里。

仿佛如夜半含混的梦呓,清楚又糊涂。这个瞬间不会是很多人可能体验的世界,而且很难举例、论证和顺序叙述。缠绕着自己的思想犹如野草,记录也许只有采用野草的形式,让它蔓延,让它尽情,让它孤单地荣衰……

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

出现过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播撒过一种烈烈洋洋的生命意志,普及过成王败寇的政治逻辑。即便是再冷僻的陋巷荒漠,也因震慑、崇拜、窥测、兴奋而变得炯炯有神起来。可是突然之间__

英雄们相继谢世了。但骤然挣脱了条条绳索紧绷着的历史没有变得轻松,更是剧烈摇晃起来:分庭抗礼的巨手在阴暗的墓穴里枯萎,墓碑上的铭文却没有“秦”字。是的,始皇终将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这组史诗,注定歌泣强势;这个时代,注定是小篆写就的浓墨彩重。只是又有谁愿意没落、卑微乃至最终的谢幕?是以燕国违天命,荆轲刺秦王!

破败的河山庸碌的主,荆轲是那糜烂时尚里残存的逆流。因而与文人不能说书,与武士不能论剑,只能放浪形骸、乖张性情远走社会底层以寻解脱,以求朋党。相交的深沉,不仅被流落市井的艺人高渐离惊心动魄地证实;长者田光更是以生命肯定——按照“三人不能守密、两人谋事一人当殉”的铁的原则,以自杀而引荐荆轲于燕太子丹。

车骑美女,恣其所欲不过是显摆出一幅“知己者”模颜的谄媚,以乞请得荆轲动作苟延迫在眉睫的亡国命运。当秦军逼近易水,燕国的人马行动亦将实行。

骇然于计划的危险,更叹服其逻辑性、可行性。关键是“近身”。为了获得靠近秦王的机会,药淬了的徐夫人匕首隐身于燕国肥美领土的地图;口宣朋党约誓的保证,甚至携有只因一句“愿得将军之首”便让避难燕国的亡命秦将樊於期献出的头颅。荆轲全面备战。

于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一天的故事脍炙人口,那一天的歌慷慨激昂!但是我想荆轲的心情是黯淡的。因为出发以前,出现了一个冲突:由于荆轲动身延迟,燕太子丹产生了怀疑。当他婉言催促时,荆轲震怒了。

这段《刺客列传》上容易让人麻木的晦涩记忆,却是杀青压卷的锐利:荆轲和燕太子在易水上的这次争执,具有很深的意味。这段记载说明,那天的易水送行不仅是不欢而散,甚至是结仇而别。燕太子只是逼人赴死,只是督战易水;至于荆轲,他此时已经不是为了政治为了垂死的贵族拼命。他此时是为了自己,为了诺言,为了表达人格而战斗。

此时的他,是同时向秦王和燕太子宣战!

就这样,长久地震撼九州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就作为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作为一种在糜烂中孤独血气的最后抵抗形式,被历史确立并肯定。

历史的车辙轧碾着满目疮痍的往昔,隆隆而去。一统的潮流不可阻挡,分裂的挣扎不可延续。因而即便是“刺”这政治的非常手段、残酷战争的一种形式在漫漫发展中,更多地属从弱者;在血腥的人类史中常常是弱者在绝境中唯一可能制胜的拼命死斗、被迫选择,却终究也就是挣扎,垂死,驳逆。无需惋惜。

应该回顾的,是荆轲刺秦王而图穷匕现,高渐离奏雅乐而铮杀音,惟信惟义——都与燕国太子的事业无关,已经完全是一种人性不屈情感的激扬,是一种民众对权势的不可遏止地蔑视。却是一种已经再也寻不回来的、凄绝的美。

黯夜蜕变了光明,我没有感受到伪诈,反而真实。在这个惟脏为首的卑贱的年代,一切假饰天真都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蹋。即便是死我也一个都不想饶恕。只有在这仿佛世界新开的混沌中,我才可以听见海潮在一片“后庭花”的歌声中咆哮着的圣洁和光辉。那么,趁着流矢正在稀疏,下一次火光冲天的喧嚣还没有开始;趁着大地尚能容下残余的正气,一副末世相中的人们正苦于如何加速死命,我要用我的篇章反复地为烈士传统招魂,在这个应该被送葬的、堆满垃圾的世界里,坚持自己信仰的人,制造哪怕是微弱的回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