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启你“美”的眼睛(1-2)

(2006-08-27 14:10:12)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写作探路
开启你“美”的眼睛(1-2)开启你“美”的眼睛 

茶余饭后: http://blog.sina.com.cn/u/1251514101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和别林斯基都说过类似的话。生活中有哪些美?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这些美?我们如何才能具备发现美的眼睛?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这里我想先引入几个概念,以便在说明一些事理时使用:“美质”,就是事物在未被人们感知时自身已经具有的可供欣赏的因素;“美感”,就是人们由于感知了事物的美质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和情趣。“审美客体”,就是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就是正在进行审美活动的人。
  当然,所讲的许多东西并不是我的独创,许多美学家都谈论过这些话题,我不过是把他们的理论进行理解和整合,用更通俗地语言加以阐释,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证明给你们看,让你们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它,并逐步形成自己对美的认识。我所讲的内容的依据,主要是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

第一讲  人人都有“三只眼睛”

大家都知道,要想产生美感,必须先对外界人或事物有所感知。一般来说,我们的感知系统分为与眼耳鼻舌身相对应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不论我们运用哪种或哪些感觉来感知外界,都对外界的人或事物有一定的态度。
  由于人的身份、观点、情趣等的不同,人对所感知的事物的态度也不同:一种是以人的生活经验为依据,从是否符合人的实际需要来加以评判,这种态度是实用的,评判的结果是好或不好,即善或恶;一种是以人的理性思考为依据,从人对事物本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加以评判,这种态度是科学的,评判的结果是正确或错误,即真或假;一种是以事物是否具有美质为依据,从人对事物的“直觉”来加以评判,这种态度是美学的,评判的结果是美或丑。一座高山,用实用的观点来看,是它能开采出什么矿藏、能否成为一个旅游点;用科学的观点来看,是它的形成原因、岩石的性质;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它的造型、它蕴含的情趣。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会以不同的眼光去看:一棵松树,假如你是一个木材商,你的观察态度可能是它能用来做什么,能值多少钱;假如你是一个植物学家,你可能去考察它的生长环境、生命特点、植物类属;假如你是一个画家,就可能抛开一切与松树本身无关的内容(如用途、生态等等),而只关注它的姿态、它的颜色、它包含的气质。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对同一个事物用不同的眼光去看:一挂项链,如果你准备购买它,你既会关心它的价格,考察它的质地,又会关注它的工艺和观赏价值,也就是说,你既用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去审视它,又会以美学的态度去欣赏它。
  因而我们说人人都有“三只眼睛”。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随自己身份、目的、心境、处境等的变化,观察事物的视角也会发生变化,因而对外界事物持不同的态度。拿服饰来说吧,如果你在商场里随意转转,了解服装的款式,你就会以一个美学家的态度来对待形形色色的服装,你在欣赏,在鉴别美与不美;而一旦遇到激发起你购买欲望的衣服,你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你会从衣服本身是否漂亮的中走出来,考虑与它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实用性、价格等等,对它的布料、做工、品牌等方方面面进行考察,最后在美学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的综合评价中进行权衡,决定取舍。
  由此可见,我们周围不缺乏美,每个人也都不缺乏欣赏美的眼睛,之所以没有发现美,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过于物质化,我们欣赏美的眼睛被实用性和科学性所遮挡。就像一座城市,我们作为一个游客,可能会发现许多美丽的风景,而一旦我们要将自己作为一个生活其中的市民,就会更多地考虑它的居住条件,所看到的也就是环境而不是风景了,正如生活在山区的人为崎岖的山路所苦,而来此游玩的人则“看山不喜平”。所以,要想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就必须经常放下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睁开自己发现美的眼睛。
  学习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看一本书是为了欣赏,则轻松而愉悦;可一旦将其作为考试的内容,再有趣的内容,也会变得枯燥乏味、令人疲惫了。和他人相处也是这样,如果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当别人不能满足你的某些目的时,你就会看不到这个人具备的许多美德,而对他加以否定,其结果是让周围的人觉得你势利,做人没有品位,没有情趣。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要经常调整我们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不断地从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里走出来,抛开一些功利思想,以审美的态度来面对身边的人和事,这时你会在原本不如意的环境里发现许多美的因素,你会经常处在一种愉快的心境中。对环境疲倦了,我们就把环境当作与己无关的风景来欣赏;对学习厌烦了,我们就把学习当作一种智力游戏来体验;对生活烦恼了,我们就把生活当作一本大书来阅读。以“旅游”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会让你的每一天都充满新奇和欣喜!


  第二讲  “适当的距离”产生美感

  上一讲我们讲到审美的态度与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是不同的对待外界人和事物的观点,要想获得美的感受,就必须抛开实用思想和科学研究的视角,换句话说,审美就必须忘掉审美客体对于我们的利害关系,抛开对它的实际价值、它与其它事物的关系的探讨,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保持“适当的”距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美”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够确切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适当的距离产生美感”。
  为什么说适当的距离产生美感呢?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里的“距离”包含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等多方面内涵。当然,不论是空间距离还是时间距离,最终都要在心理上发挥作用,因为审美活动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是美“感”。
  先说空间距离。北方发生了暴风雪,那里的人们正在遭受灾难,而南方的人们却对电视里那洁白的世界无比神往;沙漠里的生存危机四伏,而沿海的人们却对金色的沙漠风光充满渴望……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我们缺少同情心吗?不是,是空间的距离让我们感到远方发生的一切与我们很遥远,和我们自身的生存没有直接关系,我们抛开了寒冷、干旱对于我们的实际意义,于是大自然美丽的一面吸引了我们的感知,使我们形成了对风景的直觉的美感,而不是对环境的理性的恐惧。假如我们有亲人在灾区生活或者在沙漠考察,可能我们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因为有了许多切身的关系,我们审美的意识就会被现实的意义遮蔽了。
  再说时间距离。当我们在车站等待远方归来的亲人,或者送走感情深厚的朋友,当时的感受一定是焦急的或难舍难分的,如果有人对你说分别也是一种美丽,你一定不能接受;而当亲人到来、离友重逢,在一起回忆那时的等待和留恋,产生的往往是一种温馨和感动。是不是我们忘记了当时的不安和痛苦呢?没有,是时间的距离使我们丢掉了切肤之痛,而以一种纯粹的心境来感知亲情和友情的美好。两个同学在校时可能因为一点小事而互相忌恨,甚至发誓一辈子不再和解,可是毕业以后若干年重逢,大家又会亲热得不得了,甚至对当初的矛盾也感到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为时间的距离使他们忘却了当年亲身体验时的不快,而只是感受友谊的美好。我们看古装戏,觉得许多人物的服装很漂亮,可是如果让我们现在穿着在大街上走,我们可能就没那个勇气了,这同样是时间让我们在欣赏时忘记了古装对于我们的实际意义。
  最后说说心理距离。两个朋友发生了矛盾,你去做调解工作,说的都是双方的优点。为什么矛盾双方看到的都对方的缺点,而你看到的却是双方的优点呢?因为你和他们没有直接的心理冲突,也就是双方都可能反质你的“你没有亲身感受到啊”。如果他们说对方也批评你如何如何了,你可能就没有那么超脱了,会立即对批评你的人产生反感,也就没有什么美感可言了。当你遇到挫折而痛不欲生时,朋友会说“你以前是很成功的啊”,或者说“眼前这点挫折算什么?多想想以后的路吧”,从而引导你走出低谷,获得人生信念。这些语言,或是让你产生对自己过去的欣赏,或是让你产生对未来美好的设想,也就是让你对眼前的问题产生心理距离,以美好的心态去重新审视它,采用“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审美态度。
  以上谈的是“适当的距离产生美感”。因为美感是一种直觉,不能用理性去分析和把握,一旦理性思考介入进去,就会和审美主体自身的实用意义挂钩,或者去探索其中的因果关系,就会去探讨“有什么用处”、“为什么这样”,那就不是在审美了。比如一部小说,你读的时候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就会随着人物的经历和情感而产生喜怒哀乐,这是审美;而你一边看一边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看这部小说”,“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这样对小说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因为你的注意力已经不在小说,而在读小说的目的和意义了,你所感知的就不是小说,而是小说以外的东西了。
  那么,什么样的距离才是“适当”的呢?假如一个人看了电影,觉得电影里的大侠手刃仇人很英雄,于是如法炮制地杀了生活的怨敌,你觉得他在看电影时得到的是美感吗?不是,因为他已经把生活当成了电影。据说有一个战士在看戏剧《白毛女》时,举枪打倒了扮演黄世仁的演员,他是把戏剧当成了生活。“距离”太近,引发的就是实用心理,而不是审美活动。也许你的爷爷在教育你要节约时,经常提起他小时候如何忍饥挨饿,可你却丝毫产生不了共鸣。什么原因?老人家在挨饿时也不会觉得挨饿是一种好事,因为当时是“零距离”,可当时间距离使他感觉到由挨饿而产生了节约的美德,他就会用一种审美的心态来讲这些故事,希望你受到教育;而你呢,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挨饿,所以无法产生和老人相同的感受,对你来说是“距离”太远了。
  许多同学不爱读名著,尤其不爱读外国名著,大概都是因为“距离”太远,无法对它们产生美感吧。要想对与自己距离较远的艺术作品产生美感,就需要获得相关的知识,如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等等;必要的话,还要参考前人或专家的介绍和评价,以缩短我们和作品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介绍和评价本身不是或不全是欣赏,知识是欣赏和产生美感的基础,但它从本质上说与美感是有很大差别的,就像厨师十分了解一盘佳肴的烹制原料、过程,但他并没有对佳肴进行感知,真正对佳肴产生美感的是食客。
  由此可见,太近和太远都不是“适当的距离”,“适当”的距离要让你能感知得到审美对象,又不产生实用的想法。一个生下来就没有了妈妈的孩子不会觉得生他的妈妈有多可亲,一个天天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可能也不会觉得自己的妈妈有多伟大,而当一个孩子懂事后离开妈妈,就会感到母爱的伟大和美好——第一个“距离”太远,无法感知母爱;第二个“距离”太近,生活中的琐事影响了孩子对妈妈美德的欣赏;第三个“距离”才使母爱真正成为审美对象。我们承认江姐忍受酷刑而保守机密很伟大,可是谁愿意让人把竹签插进自己的指甲?今天我们赞美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的英雄壮举,几百年甚至几十年以后的孩子是不是会说他很笨、很傻都难说。这都是距离的适当和不适当的问题。
  “适当的距离产生美感”这个观点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很有帮助,它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去欣赏艺术(如文学作品阅读),如何把握艺术行为(如文学创作)和生活的关系;它还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去欣赏他人的美德,如何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和挫折……一句话,它可以让我们变得大度、善良、高雅、纯粹,生活有情趣,做人更洒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