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谎言(0802)

标签:
谎话铅笔访问会见缴费 |
分类: 童年 |
昨天去学校接他,还未下课,我在教室附近的一个花台边等他。
苏永同学走过来,叫我:
“叔叔好!”
“你好!”
“我今天送了一支铅笔给王子的,他铅笔不够用了。”
“奥,谢谢你!”
一会儿王子出来了,我随口问:
“今天东西还掉没掉?”
“没。”
回到家打开他的文具盒一看,六支铅笔。
我问:“为什么多出一支?”
“捡到的”。回答得挺利索,也合情理(这种事情对他来说,太好对付了?已多次试过了? 百试不爽?),可今天却遇到问题了:
“不对吧,是捡到的吗?”
“是的呀!”
“希望你不要说谎,跟我老实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竟然这种小事也谎一把,简直令我吃惊,令我愤怒!
“你肯定说谎了,我全知道!”
不吱声了。
过了一会儿,他走到文具盒旁,悄悄拿出那支铅笔,在手上转来转去,仔细端详,心中纳闷,这铅笔上也没有什么记号呀,爸爸他怎么一口咬定我是说谎呢?
自己确实说谎了,也不敢硬下去,只得沉默。
这一沉默,更证实了我的判断。但他还是不明确坦白。我考虑到明天要考语文,不便去干扰大形势。文具盒中还有一只橡皮,上刻“李雪”,我问:
“为什么把李雪的橡皮也拿来啦?”
“借的。”
天知道是不是借的。
“借人家的东西要还,你自己有橡皮为什么还要借人家的,借东西不还会被人瞧不起的,以后老这样,就会人人都讨厌,没有朋友,明天记住还人家。”
今天去学校接他,路上什么话也不讲,回到家却告诉妈妈他的眼镜被高超弄坏了一块玻璃,说是高超膀子一挥。
我立刻意识到他又在说谎了:1 刚才妈问他放学时跟谁在一起玩的,说跟李汉民,现在却冒出个高超;2 不敢跟我说,回来跟妈说,是内心有鬼;3 接他时他正迎着向我走来,脸上似有不快,以往我去接他时,他都在玩,今天相反。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定他说谎了,便大声告诫:
“你不跟我讲实话,谎话不断,天天都要说谎,这样下去怎么得了?我明天去问高超,是怎么回事,如果你说谎了,我把你的皮给扒了,你考虑考虑,这几天究竟说了多少谎,今天晚上我给你最后的期限,讲出来什么事情都没有。”
他坐在浴盆里一声不吭,我大声问道:“你听见了没有?”
“听见了。”
后来,当我去洗澡时,妈在一旁开导询问他,他终于吐露真相,并在妈的鼓励下到我这儿来认错:眼镜是自己弄坏的,铅笔是金城(?)送他的,我原谅了他,教育了几句罢休,这事算过去了。
多年后重读,这个谜我是这样理解的:
其实,说谎现象是人的天性之一。因为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成人的说谎有多种原因和动机,我们常将那种带来不快情感的,对社会稳定,人际矛盾产生不利预期的“谎言”,才会真正的认为是“谎言”,并因此愤怒与不耻;而那种所谓带有善意的,有利于社会家庭人际关系缓和、和谐的“谎言”,我们却常常津津乐道,努力发扬,甚至称之为艺术,而发扬光大。
这两者外观相同,不同的是目的和效果。
也就是说,谎言的判断其实常常是依据其目的,背后的欲望的性质所决定的。
成人的这个能力其实经过早期千锤百炼,才能够自然流畅的把握,而孩子,在训练这个人类社会化的天性过程中,起初必然是拙劣的,难以把握的,自然也会是漏洞百出的,父母不理解这一点,就会认为是无厘头的,莫名其妙的了。
如果我们正确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进而思考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在长长的人生路的开端,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
日记摘要 (97.06)
080203 |
放学路上告诉我:张崟数学竞赛100分,陆辰、苏渝、朱睿康都比他考得好,得到名次了,他只考了92分。我引导,你的数学要抓紧了,光是历史语文好是不行的,考试时语文再好,也只有100分,数学是很重要的,你昨天放学,作业5:30 就做完了,要你把数学搞一搞就是不愿意,死抱着历史书看,这样时间浪费了多可惜,要主动自己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花半个小时,自觉学习。这本数学书就是二年级的,过了二年级再学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而二年级最后一次考试还有三个星期,你应该利用最后的这段时间把书读完,作业做完才好。 当做到一个天平的题目时,因为他的解答不是最好的,我提出让他再想一个更好的方法,他不愿意了,跟我理论开了,后来气得流泪,固执,发脾气,晚饭时答应好的要有度量,大将风度,此时度量变成一肚子气,放也放不掉,要他跟我们出去散会步也不去,大喊大叫什么都不从,我俩只好自己去散步,他趴在茶几上不吱声,我们出去后想,说不定等我们回来时,他已趴在那儿睡着了。 一会儿我们到家,王子气消了,要跟妈妈说句悄悄话,原来那道题他解好了,这正是我们最大的希望(因为此题第一小题我已提示,做对了,第二小题类似第一小题,但有提高,又深了一层,他若能解出,说明他的思维还是灵活的)。 |
080208 |
|
080209 |
|
080216 |
|
0802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