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整理日记发现,进入4周岁,与3周岁期间的表现有着非常的不同。
比如说,2.1-3.0周岁期间,各种“萌”事频频;大约过了3.0周岁这个阶段,“萌”事出现的几率下降很快,他开始对事物间的联系,事情的本质认定理解,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我理解,这是他在进入“建立自己最重要的理性世界”的实质阶段,因此,他(应该)是非常认真的。表现出的现象,就是在口头上频频出现的“为什么?”
为什么问个没完,我也解释个没完。
我的解释他明白了吗?
连我自己也知道,许多解答只是出于一种“礼节”,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还须一本正经的解答,他也一本正经的接受,似乎都明白了,他也不深究。
他这个年龄,不明白的事情是太多太多了,一切一切是太“模糊”了,但仍在“模糊中奋力理解,模仿,体验,倒也学得惟妙惟肖。
其实,我想,他对我的“解答”,也是“明白”的很,不指望有太多的收获,得到彻底的解答,也只是似听非听,似解非解,理解的部分理解了,不理解的也暂时“吸收”了,像牛吃草一样,吞下去,今后有机会再慢慢消化。
有时,我们的答问,只是流于一种形式,他是在问谁呢?部分是问我,又有部分是在问他自己?
你解答了,他听了,心里或许又跳出一个相关的问题,便又脱口问了。
有时,不免使人怀疑:孩子是否是真心在听,有些问题其实他是懂的,为什么还要问呢?
我试探着反问一句,或装不懂反问他,他却回答得很好,他接着便笑了。
他用“为什么”包括了一切提问。
比如说我曾经指着眼前(并不是对他)讲:“…这儿全是窗子嘛”,他迅速插话问道:“为什么全是窗子呀?”
他或许是问:“全是窗子这件事还意味着什么,你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全是窗子就会怎样?”这样一些问题,所以有时他的为什么问得有些莫名其妙。
他的观察细致,听力敏锐,和我在一起时,我的每一个感叹词,疑问,口气,讥讽,哼哼等,只要发出声音,他便立刻捕捉住:“你为什么要哼呀?”,“为什么要嗯呀?”,“唉干什么呀?”
对于他,这个世界如此复杂,他却生活的很自在,丝毫不觉得“累”,不觉得生疏,反而像是鱼在水中。
他是怎样从来到这个世界上起就建立起一个什么样的原则的呢?这个“处世原则”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修改的?
他没有什么“模糊”观理论,但他成功的运用了“模糊”战术,使他在黑暗中游刃有余,逐渐明朗,逐渐从小模糊进入大模糊—认识面越宽,面前的一切越是复杂,他用以往的经验对付面前的一切,再总结,再前进。
他以这种“有效的策略”对待复杂世界,他的“交互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他必须“模糊”;必须是“随机处理”;必须是“有主次的,有优先级”的;必须是“迅速存取—按优先级”的;必须是“健忘的---为了更有效的处理更重要的事务”等等,这一切自然与现今的计算机原理是不同的,更适用于现实世界。
从另一方面说,是现实世界造就了他的这个特性。“顺化”,只有顺化,才能成功地生活在这个世界。计算机是人的产物,按人的意志要求造成的,而人则是世界的产物,自然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按自然的要求,不得不改变自己成为如此的产物。
这个系统的初始状态是母体保护下(许多事儿都包办的)建立起来的,起初只须发展那些必备的生存的基本要素就行了,但他必须有基本的素质才行,这些基本的素质是什么呢?
以上是我当初一气呵成写下的草稿,谈不上思路,尽是疑问。
似乎也没有必要仔细修饰了。
他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来者不拒的吸收着眼前遇到的所有知识。
可能我们根本就不懂孩子,不懂眼前的天使。
这是先来后到的两只宇宙飞船的沟通“对话”。
他有无穷无尽的“为什么”,
我又何尝不是呢?
---------------------------------------------------
附日记摘要:
030329
|
与他玩售货游戏。
基本上可以自己玩,不要大人始终陪着了。
|
030330
|
为什么问个没完,我也解释个没完。我的解释他明白了吗?连我自己也知道,许多解答只是出于一种“礼节”,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还须一本正经的解答,他也一本正经的接受,似乎都明白了,他也不深究。他这个年龄,不明白的事情是太多太多了,一切一切是太“模糊”了,但仍在“模糊中奋力理解,模仿,体验,倒也学的惟妙惟肖。其实,我想,他对我的“解答”,也是“明白”的很,不指望有太多的收获,得到彻底的解答,也只是似听非听,似解非解,理解的部分理解了,不理解的也暂时“吸收”了,像牛吃草一样,吞下去,今后有机会再慢慢消化(而现在管它消化不消化,吃下去再说)。有时,我们的答问,只是流于一种形式,他是在问谁呢?部分是问我,又有部分是在问他自己。你解答了,他听了,心里或许又跳出一个相关的问题,便又脱口问了。有时,不免使人怀疑:孩子是否是真心在听,有些问题其实他是懂的,为什么还要问呢?我试探着反问一句,或装不懂反问他,他却回答得很好,他接着便笑了。
他用“为什么”包括一切提问,比如说我指着眼前讲“这儿全是窗子嘛”,他迅速问道:“为什么全是窗子呀?”,其实他是在问“全是窗子这件事还意味着什么,你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全是窗子就会怎样?”,这样一些问题,所以有时他的为什么问得有些莫名其妙。他的观察细致,听力敏锐,和我在一起时,我的每一个感叹词,疑问,口气,讥讽,哼哼等,只要发出声音,他便立刻来问“你为什么要哼呀?”,“为什么要恩呀?”,“唉干什么呀?”对于他,这个世界如此复杂,他却生活的很自在,丝毫不觉得“累”,不觉得生疏,反而像是鱼在水中。
他是怎样从来到这个世界上起就建立起一个什么样的原则的呢?这个处世原则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或后天修改的?
他没有什么“模糊”观理论,但他成功的运用了“模糊”战术,使他在黑暗中游刃有余,逐渐明朗,逐渐从小模糊进入大模糊—认识面越宽,面前的一切越是复杂,他用以往的经验对付面前的一切,再总结,再前进。
他的这种“有效的策略”—对待复杂世界,对待充满险情的世界,他的“交互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他必须“模糊”,必须是“随机处理”,必须是“有主次的,有优先级”的必须是“迅速存取—按优先级”的,必须是“健忘的---为了更有效的处理更重要的事务”等等,这一切自然与现今的计算机原理是不同的,更适用于现实世界。
从另一方面说,是现实世界造就了他的这个特性,“顺化”,只有顺化,才能成功地生活在这个世界。计算机是人的产物,按人的意志要求造成的,而人则是世界的产物,自然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按自然内的要求,不得不改变自己成为如此的产物。这个系统的初始状态是母体保护下(许多事儿都包办的)建立起来的,起初只须发展那些必备的生存的基本要素就行了,但他必须有基本的素质才行,这些基本的素质是什么呢?
|
030331
|
固执,较明显,体现在:
爱独自玩,不合群,不被大伙广泛注意的东西所吸引,人群多的地方对他少有吸引力,什么原因,是合群时失败的回合太多了,破坏了情绪,还是的确喜欢自己“研究”些什么,对什么更有些兴趣。
不愿喊人,只有极个别的(如胡忠爷爷),始终抱友好态度,其余的不情愿,要看情绪而定,而你想尽天法也无法使他开口,什么原因?害怕失败,那是个生疏的环境,恐惧大于吸引,不愿意到那个领域去探索,无兴趣,失败的体验太多?但为何另外一些孩子这种情况少呢?意味着什么?更敏感呢,还是更聪明,还是更胆怯些?有必要过分要求他吗?还是听之任之更好些?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