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包剪锤(0301)

标签:
育儿包剪锤石头剪刀布描述杨家将 |
分类: 童年 |

“包剪锤”(又称“石头剪刀布”)是民间传统的游戏之一,这里面涉及到博弈、概率,以及事物之间互相制约的特性等基本知识,3周岁的孩子智力上可以理解接受吗?
试试看。
爸妈先示范了一下,成成要加入,于是简单讲了一下原理,开始实际操作。
一开始,我每次都出锤不变,他也出锤,但他不知道更换,所以两人总是打平手。
两次后,经提醒他才知道换布包我,他赢了,开心。
接下来我明确告诉他:“下面我出剪了”,他没办法,只好求我别剪他。
我说你可以再出锤锤我呀!
他换算不过来了。
我将一套理论教他,他不理睬,感到很难对付,我只好依着他,让他占占上风。
看样子时机还不成熟。
并且在转换时思维很快,如:
第一轮他锤我也锤;第二轮他立刻就改成布包我,我不变;我被他包后,第三轮我就改剪,剪了他;第四轮他立刻就改为锤子敲我,但一轮一轮的过程必须连贯,否则一停下来再次进行,他立刻就清零了,必须再从锤锤组合开始,再渐改布,改剪…当然我不能太用心计。
这时候他还不允许我用语言欺骗他,每次出拳必须提前说出来,并且说什么就要出什么。
不久,他便熟练地适应了所有规则,开始跟我摆开战场厮杀。
输了要被刮鼻子。当然,这时候的成人,表面上十分投入还绞尽脑汁,但实际上可以完全操控整个进程。
游戏过程中,可以塞进的私货有一大堆(概念),比如:
聚起来一齐刮(鼻子),我欠你一个,又欠你一个,1+1=2个,等一会儿你就可以刮我两个鼻子了,我输了,减掉一个,2-1=1,你又欠我一个,两人抵消,你也不欠我,我也不欠你…,
如此,悄悄培养了数的加减心算能力,思维描述能力,他均能理解,并感到有趣。
当他知道输了可以暂时积着,最后一道被刮鼻子时,他输了便不肯被我刮,要求“聚起来”,而他赢时则立刻要兑现为乐。
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
我想,大概是被人刮鼻子的心理感受很不好,而刮别人的鼻子的感受很快乐。快乐的事一刻也不能等,不快乐的事尽量往后拖,哪怕积上十个八个也是“短痛”。
本月,成成已经满三周岁了。
今天开始阅读整理他4周岁的日记,整体上看来,内容更加丰富。
-------------------------------------------
附日记摘要:
030101 |
|
030103 |
|
030104 |
|
030106 |
|
030107 |
|
030108 |
|
030109 |
|
030110 |
|
030112 |
|
030113 |
|
030115 |
|
030117 |
|
030118 |
|
030120 |
|
030121 |
|
030123 |
|
030127 |
“我去看过爸爸了,他正在打蚊子,他没有讲几点钟回来”。
|
030128 |
|
030129 |
|
0301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