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5)遇反问时,正是“授渔”的示范机会(0207)

(2017-12-17 21:00:20)
标签:

育儿

授人以渔

对话

塑型

拳击

分类: 童年

(35)遇反问时,正是“授渔”的示范机会(0207)

   

   

    成成讲话很多了,整天问个不停。我逐渐归纳总结出与他对话的一般原则:

平时对话时,问他一些问题,逐渐深入,但不能一味问,而要不时的给一些肯定,以鼓励,增加信心。

当他的回答中不是全对,只有部分对时,要先肯定正确的部分,再解释错误的部分,告诉他相对正确的答案,启发引导,使对话产生更好效果。

当他的回答错误,但是反映出一定的思维特征时,要及时发现,并及时举例,使其循入正途,并在以后一有机会,便趁机强化,使其理解。

当回答完全错误时,不要光顾笑话他,使他不知所措,若长期已往,他便会产生抵制心理,变得自卑,从而失去与成人交往的兴趣。

应当先告诉他答的不对,仔细讲清道理,并帮他找到出错的原因,使其知道改了就好,懂了就行,养成好学习,好研究的习惯。但道理也不能讲的太低级也不能太高级,应略高于他目前的知识水平,有提高启发之功效。

最不好的是一味问到底,穷追猛打,出刁钻古怪题以取乐,直至难倒他为乐事,这样他对成人便没有了信任感,而只愿跟小孩等同等智力的人来往,影响了孩子的求知欲,知识面。

尤其是当他反问爸爸时,应实事求是,通俗易懂的回答,遇到自己也不懂的问题,便如实相告“爸爸也不懂,爸爸要好好看书学习…以后等知道了再告诉你”,或请他再去问某某去等,有民主平等勤勉学习之风气。如能通过查字典,书籍等解决的问题,应立刻查阅,核对

        每个成人都有自己特有的,经过千锤百炼的,带有逻辑思维特征的,探索吸收知识的“好”模式。

        当自己在孩子面前认真的解答问题时,其实就是一个将自己的“好”模式一览无余的展现在孩子面前,下意识地让他模仿学习的绝好机会,这是至关重要的。

        知识获得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它只是“产品”,而吸收知识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它是“产品”的制作方式,知识的探索和获取的方式。

        此时,知识的具体吸收,只不过是(在思维的“塑型”期中)为了获得这样一种方式(原理)而做的一道道训练题罢了。

        这种情形就像有经验的拳击手在对手面前,总是摆出缩身、屈腿、两脚一前一后、两拳一前一后、两眼紧盯对方的攻防预备动作套路一样,知识的探索吸收,思辨理解也有它有效的习惯动作和“套路”(事实证明,后来孩子的学习思维过程正是采用了这些“天然”习得的模式,包括如迅速查阅资料的习惯等)

        这难道不是“授人以渔”的另一种解读?!

        当然,你必须自信,你的学习模式足够“好”。

-----------------------------------------------------

 

附日记摘要:

020712

早饭时问他“怎么样呀?”(喂水时问烫不烫),竟答“样”。

昨会数1-3的数(指实物数后能称出是几个)。

吃鱼饼干时,我问“鱼被你吃了疼不疼呀?”,答“我勇敢”,我说“我是讲鱼疼不疼呀?”他答“他也勇敢,我们两个都勇敢”。

站板凳上喊:“各就各位,预备,叭”。

跟蓉蓉闹矛盾,常向妈告状,想发挥优势,欺人。

020713

“煤气费脏死了”,不知他是如何理解。

020714

晚洗脚时嫌水凉:“水冷,加点热水”,我说,没有热水了,“那不是吗,妈妈每天带我加热水”。

    前天晚上做游戏(一个拉着一个的衣服)时,成一会儿就累了,坐在板凳上说“我息一会儿,你们玩吧”。

020715

你不喊人的呀?“人都上(楼)去了”。

大概幼儿园教数手指数数,回来向我伸出手,并会数4321,我教0,他问我“0是什么意思?”

    我说,我生病了,成成应该问爸爸“冷不冷呀,头疼不疼呀,想不想吃饭呀…”,他一一模仿。我又教:“你(应该问爸爸)要不要听故事呀”,他又仿,我答“我要听,请你讲个故事”,他则说:“我去拿一本书来,上面有故事”。

020716

今天很活跃,语言多,调皮(今晨,昨晚)。

昨讲“陈丽萍,你再过来我就打死你(拿棍子)”。

“是我穿的,不是你穿的,你穿太小了”重复妈教的话。

“爷爷怎么穿花衣服呀?大花爷爷”(大家都没教)。

爷爷讲:“成成不给豆沙包给我吃,我昨天还给你吃肉包子的”,成答:“幼儿园有”,爷问:“我怎么能吃呢?”,他说,“你到幼儿园去,你长小了,再到幼儿园去吃”。

爷问,爸爸穿上花衣服是什么呀?答“是花爸爸”。

花穿上花衣服是什么呀?答“是花姐姐”。

爷问:你们小班…,他:“不是小班,是托大班”(我们没教)。

 

如何对话?

平时对话时,问一些问题,逐渐深入,但不能一味问,而要不时的给一些肯定,以鼓励,增加信心,以免失去兴趣。

当回答中不是全对,只有部分对时,要肯定正确的部分,解释错误的部分,告诉他相对正确的答案,启发引导,以便对话产生更好的效果。

当他的回答错误,但是有一定的思维特征时,要及时发现,并及时举例,使其循入正途,并在以后一有机会,便趁机强化,使其理解。

当回答完全错误时,不要光顾笑话他,使他不知所措,长期已往,便失去与大人交往的兴趣,产生抵制心理,虚荣好胜逐渐形成,不能伤害,使其自卑。

应当先告诉他答的不对,仔细讲清道理,但道理也不能讲的太低级也不能太高级,应略高于他目前的知识水平,有提高启发之功效。

当他反问爸爸时,应实事求是,通俗易懂的回答,遇到自己也不懂的问题,便如实相告“爸爸也不懂,爸爸要好好看书学习…以后等知道了再告诉你”,或请他再去问某某去等,有民主平等勤勉学习之风气,并立刻查字典,书籍等习惯,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当他答错陷入窘境时,不讥笑,而是轻松的解释,并帮他找到出错的原因,使其知道改了就好,懂了就行,养成好学习的习惯。

最不好的是一味问到底,穷追猛打,出刁钻古怪题以取乐,直至难倒他为乐事,这样他对成人便没有了信任感,而只愿跟小孩等很亲近的人来往,影响了孩子的求知欲,知识面。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