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逗笑非常简单,只要你咪眼,咧嘴,嗓子里再连续发出一串似乎忍俊不禁的声音,寥寥数声就能调动孩子跟你一起咯咯的笑,家,立刻被笑意弥漫。
趁着气氛快活,你就可以赶紧“以售其奸”,贩卖你的私货,效果一定不错。这个刻意铺垫出的气氛,便是家庭中的“小气候”。
一个三口之家,当家中充满心事,必然沉默寡语,孩子身在其中,情绪压抑,反应迟钝,智力生长迟缓;当家中充满活力,孩子就会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迅速。这就像寒冬腊月里家中的火炉改变了室内小气候,孩子可以脱掉厚重的棉衣,欢快的活动一样。
我们要做的是,有意识的营造“小气候”。
有一种父母,似乎采用了这样一种模式:只管喂饭穿衣,孩子哭了他仅仅去理解辨别孩子的不同哭声诉求,去分析他,满足他,他们仅是在学习孩子,适应孩子,成了一部儿童精神动机分析器,他们渐渐变成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傀儡,久而久之,或许孩子的宝宝脾气就这样养成了。
还有一种父母,说话极快,嘀嘀咕咕听不清,并且声音低沉,不满情绪溢于言表,压根儿没领会让孩子受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的道理,而是认为“教育”这件事应该安排在专门的时光里,比如说,做完琐事后上床拥被读儿歌。
更多做得好些的家庭会这样:睁着一对大大的渴望的眼睛,利用机会对孩子热情地说话,教他各种各样的技能,孩子在彼此交流中被爱所融化,这种直接将爱填入注射的方式我们称之为“父(母)子”模式。
另有一种我们称之为“父母(子)”模式,才算是真正有格局的“小气候”营造。
当父母在场互相交谈时,孩子往往在一旁似乎一心一意做着自己的事,根本无视父母的存在。但这只是外观,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其实时刻都在学习,他的下意识,他的余光,都在时刻扫描着周围的世界,辨别和采集着有意义的事物元素,他的小耳朵,小眼睛在一旁有意无意的一直听着看着呢。
其实孩子许多智力上的成熟不仅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交流成熟的,更多的是通过观察外界的对话交往,事件动作,从旁悟通的。这是一个重要的,也是必须的过程,仔细观察会发现有很多这样的例证。
此时,父母是“背景音乐”。但当那里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时,“背景音乐”会引起重视,上升为二人舞台剧。演员是父母,孩子立刻变身观众。父母这两个演员,也会适时地根据需要,从远景变为近景,儿童也会从观众变为主动参与其中的演员。
就像看戏一样,孩子在一旁有完全的自主性。是想做观众,还是被剧情感染,愿意游荡进来做一阵演员,完全取决于自身,没有任何压力。当他感兴趣加入时,父母还可以以故意出错的方式制造幽默,让孩子发现错误,加深概念,或者夫妇二人互相制造和发现错误,让孩子在一旁领悟理解,直至参与。
就像演戏一样,我们不光要考虑和孩子说话时的真情,更要注意孩子作为旁观者时父母二人的表现:大声清晰简洁的彼此说话,以愉快欢乐的声音互唤互答,感情充沛的将心情明确的表达出来,使孩子调动起积极的反应思维,并迅速参与进来。
表演,根据孩子成长的阶段特点,可以制造荒诞,可以故意露出破绽,可以进入思辨,可以注入夸张,可以充满热情。
所谓“父母(子)”模式,即父母联袂表演,子是潜在观众。“父母子”则是孩子被剧情感染后,积极加入后的三人表演。当进入三人模式后,角色可以灵活互换。
这种模式的刻意培养,进步是迅速的,意义是深远的,它可以对家庭环境的民主平等精神的建立,学习研究的习惯养成,以及对客观世界的多角度换位观察等打下童年的基础。
这种方法原理适合整个儿童阶段,直至少年期。
三十六计里叫什么来着?
欲擒故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