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女人日记: 爱一天算一天
(2009-01-06 14:21:11)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学谈创作谈 |
[前不久给方紫鸾和李舍两位作者的书写了序,感觉应该在这里贴出来,也算是给他们做个广告,两本书都马上出版了]
当今的文学,已不像从前那样神圣而又神秘了,文学已经走进了普通人家的台灯光下,成为无数人消磨时光派遣情感的工具。我们看到有很多并非作家的人突然出手,其作品一炮打响,他们当中有官人、有商人、有打工仔,也有什么都不做的闲人。《亮剑》的作者都梁先生,曾经就是一个经商之人。还有,你随便去一些人的博客里走动一下,很容易看到许多精美的短文和独具特点的语句。
我认识方紫鸾,就是从她博客上的那些文字开始的。那些文字虽然零碎,且缺少章法,却颇具个性,充满了活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再后来,我读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墙外花枝》,就更为惊讶,预感到这个人的作品说不定哪一天横空出世,一发而不可收。据说《墙外花枝》在网上卖得很好,后来还再版了一次。
不过在我看来,方紫鸾写作《墙外花枝》的时候,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写作状态,靠的是自己的才情和对文学痴迷而狂热的追求,尽管作品中随处可见精彩场面和感人的细节,但整体架构显得散乱无序,看起来像一匹纵情驰骋的野马,很多地方使了蛮劲儿。
《单身日记:爱一天算一天》,是一部散文体、自传体、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里,方紫鸾把她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克服了《墙外花枝》中的许多缺点,读后甚为欣喜。
语言率真而幽默,是这部作品的第一大亮色。我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经常忍不住发出会心的微笑,为那些意料之外的精彩对话拍案叫绝。这些语言不但韵味无穷,而且凸现了时代的特质。也就是说,这些语言是从当下大众化语言中提炼出来的,贴切而传神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以及他们生活空间的丰富多彩。
其次是人物鲜明的个性。主人公“我”的周围,常年团结了一伙美女,这些人有的跟“我”一样是单身,有的却是家庭幸福,老公孩子都齐全。但她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完全不是平时在单位在人群面前的淑女形象,她们疯狂地快乐,大胆地展示自我个性,尽情地消费和享受现代生活。小说中写了20多个人物,不管男女老少,都个性鲜明,呼之欲出。
第三是情感的真挚和人性的大胆袒露。小说中的“我”,代表了这个时代一个族群的生活现状,她们的单身生活,表面看起来快乐风光,其实不然,在欢笑的背后,是难言的无奈和辛酸。这些单身女人并不是喜欢单身生活,她们渴望把自己嫁出去,却又总是迟疑,不愿把自己糊弄给别人。她们想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寻找真正的爱情,只能一次次被撞得头破血流。后来,她们退缩到人群背后,成为月光之下的舞蹈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过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凄美和尴尬的生活。当小说中的“我”真正爱上一个男人之后,这个男人却是一个有妇之夫,她只能抱着“爱一天算一天”心态,用飞蛾扑火的姿态,享受着本不属于自己的幸福。但是好梦不长,相爱不久的一天,这个男人被一场车祸带走了,“我”的一段甜蜜爱情也就在车轮下粉碎了。奔放而浓烈的情感,撕心裂肺的痛苦,以及在孤独寂寞中的伤感,构成了情节跌宕的感人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方紫鸾在这部小说中,完成了从无意识写作到有序写作的过程,也开始了从畅销书写作到纯粹的文学写作的转变。这两点至关重要。
当然有一点还需要方紫鸾以后去完成,那就是从自我生活的写作到经验写作。写自己生活的作者,常常一本书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因为他们占有的那部分生活已经写尽了。
只有靠生活经验写作的作家,才会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很远。我相信方紫鸾今后的创作,路数会更宽广,也一定会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另一种呼吸
要想了解一个作家隐秘的情感,最好去阅读他们的散文。只有在散文的文字中,作家心灵的窗户是敞开的。透过这扇窗户,可以看到作家真实的情感世界。
我曾经读过李舍的小说,感觉她具有不错的文学天分,尤其文字中散发出来的气息,很容易感染了我。但是,当我阅读完李舍的散文随笔集《舍檐低语》的时候,作为作家的李舍在我眼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浅吟低唱的女人形象。
李舍的这些散文传达出来的情绪,都属于女人情感宣泄的范畴。从亲情到乡情,从自然景物到内心独白,都散发出淡淡的忧伤和女性的温情。写亲情的一类,文字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似可见一位女性的慈爱与贤慧。很多语言甚至有意识地操弄的絮絮叨叨,让人读后心中升起一股暖意;写乡情的一类,多被一种愁绪缠绕着,文字也显得诗情画意,意境如痴如梦,缠绵不绝;写天地景物的一类,多都是借物抒情,是作家内心的独白,曲径通幽处,是作家心灵的后花园,可以窥见作家隐秘的情感储藏,看到她与生活中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影子。
我把这些文字,看作是李舍的另一种呼吸。
我所了解的李舍,在单位工作非常出色,深得领导赏识。当然为了取得这份信任和荣誉,她付出了很多。在家庭中,她承担了大部分责任和义务,相夫教子,照顾父母,把该做的一切都做得很好。生活中的诸多压力,是她也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于是她便在文字中寻找呼吸的空间,寻找宣泄情感的通道,让现实中的自己保持正常运转的最佳状态。她在《世界之外的世界》里是这样写的:“在这个世界之外的世界里,有我诗意栖居的灵魂。他是我最好的倾诉对象;他是我脱离世俗后悠然飘逸的思潮;他是我聊以自慰的最好工具。”
在外奔波打拼,难免有疲劳的时候,有想家的念头,怀念人生最初出发的地方,于是就有了《有妈的故乡很暖》:“故乡,是一个人永远的牵挂。有妈在的故乡,更是让人魂牵梦绕、思念尤加。”有了《断乳的故乡》:“岁月静静地流淌,在世事的沧桑变幻中,那股如断乳般的乡愁,便在心里渐渐地淡了。为了工作,为了爱情,为了孩子,我早已把异地作故乡了。”
也正是由于生活的诸多压力,她渴望给心灵放个假:“曾不止一次幻想,人若能每年失忆一次,把所有的苦痛与不快全部忘却,或者,就那么暂时割舍世间的一切情缘,绝尘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悄悄溜进一个纯净的空间里,就那么静静的让大脑一片空白,让心灵无半点尘埃,该有多好啊!”
毫无疑问,她在台灯光下搬弄文字的时候,就是给自己的心灵“放假”,她在文字间尽情游走,自由地呼吸,把尘世中的纷忧抛却在脑后。“细雨,静夜,孤灯。难得这份淡泊的宁静,难求这份心无尘埃的温馨。”这就是她在文字中享受美妙时光的真实写照。
在李舍的人生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而另一种呼吸的状态还会继续保持下去。我希望李舍随着阅历的增长,能够不断调整自己另一种呼吸的状态,写出更精美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