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学谈创作谈 |
(沙龙文学谈之一)小说是有根的植物
衣向东
最近阅读了几篇沙龙会员的小说,觉得有必要谈谈小说的根。
小说是有根的植物。小说的根扎得很深,生长的就枝繁叶茂。所谓的根,我的理解就是故事中人物生长的地域以及故事发生的背景,说白了,就是地域文化。
我想举一些例子。还是说我喜欢的沈从文先生。他小说的根在湘西,水边吊脚楼青女们的倩影、河边捣衣声声入耳、商船划破一波秋水渐行渐远……光和影,声和色,组成了色彩斑斓的湘西风景。沈从文先生的每一篇小说,都生长在溪边,生长在吊脚楼和行船中。如《柏子》的开头:“把船停顿在岸边,岸是辰河的岸。”两句话,小说的根就扎住了。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的小说,是以他的家乡为背景的。他曾经说“闭着眼睛,闻着那股熟悉的气息就可以走回家乡”。毫无疑问,他的根在家乡。美国作家福克纳,更是在“家乡那片邮票大小的故土”上,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佳作。
我们可以留心一下,那些不朽的名著,都是深深扎根在作家熟悉的土地上的。当代作家莫言,几部有分量的作品,都是以家乡为背景写作的。还有贾平凹早期的作品,是以他的家乡商洛地区为背景,写出了系列商州人物。那也是他最好的作品。后来,贾平凹离开了那片土地,开始写一些家乡之外的作品,大多不很成功。<尘埃落定>的作家阿来,写的也是自己家乡自己家族的故事.我曾经专门跟阿来聊过,也去过阿来描述的那片土地,深深懂得阿来为什么能够写出这么好的小说.
有根的小说,能够写出一种文化,一种地区特色,服饰、语言、人物个性都会是独到了,有生命的。
但是,我现在常常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小说。你从小说中读不出小说人物生长的地域空间,只看到几个模糊的人影在飘来飘去,有的我们只能判断是在都市,一会儿酒吧,一会儿歌厅,一会儿大街或商场,然后就是几间大众化的房间。人物的语言,也是流行的大众语。这种场景放在哪里都适合。这种小说就没有根。
我希望沙龙的朋友们在写小说的时候,首先给你的人物找到适合的生长地域,而且一定要准确。越是准确的生长地域,越容易塑造出具有个性的小说人物。找到了生长空间,也就找到人物的语言以及动作姿态。
有根的小说,厚实而有底蕴,值得咂摸。
(注:读者在阅读我的一些小说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长篇小说《牟氏庄园》、中篇小说《过滤的阳光》、《阳光漂白的河床》都是以我的家乡胶东为背景。中篇小说《塔楼十九层》、《欠债还钱》,是以我现在生活的天通苑小区为背景。我的一些军事小说,大都是我生活过和采访过的兵营。我力争写出了那些土地上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服饰器皿等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