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是如何“强拆”民居的?

标签:
周原岐山历史文化情感 |
分类: 原创散文 |
公元三千年前,古公亶父为摆脱戎狄惊扰,带领姬族离别豳地,迁徙周原数载以来,励精图治,积劳成疾。太伯和次子虞仲知晓父亲古公欲立三弟季历,以传位于其子姬昌,遂顾全大局并以给父亲采药为名,率家人一路长途奔袭,亡如荆蛮,终至于古苏州梅村(今属无锡管辖)定居,遂和当地居民朝夕相处,纹身断发,推广北方华夏农耕文明成果和筑城技术,创建基业,逐渐地建立起了东南方一带的强国,成为吴国开国国君,后被周朝封为同性诸侯国。太伯称王为古姓,太伯卒,虞仲继位为吴姓,其后代以国为氏,延绵后世。

古公亶父病逝之后,季历继位,武王灭商之后尊称为王季。王季仁慈敦厚,爱民如子,德高望重,在岐山脚下口碑相传,世代不衰。
仲秋的周原,秋高气爽,正是大兴土木的好季节,西岐城内的姬族宗庙扩建工程,迫在眉睫。王季指派姬昌负责施工监理,姬昌手下一干人,便马不停蹄地购置建材,丈量土地,启动宗庙周边的居民搬迁事宜。
一日早晨,施工队队长急匆匆地来到姬昌住处,报告他有人拒绝搬迁,是否可以强拆?
姬昌毕竟年轻气盛,顿时恼怒成羞,火冒三丈,呵斥道:“宗庙扩建,乃我姬族方国头等大事,谁吃了豹子胆?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螳臂挡车?”
施工队长欲言又止。原来,规划内有一座破烂不堪的房屋,住着一对年过花甲的老夫妻,他们无儿无女,平日里只能依靠这个小杂货店勉强度日。但是,此店不拆,宗庙扩建便无法完成。
姬昌知晓缘由,顿时脸色暗红,遂想起祖父和父亲倡导仁政,一贯爱民如子,这才有了姬族兴旺发达,成就西方诸侯。他意识到自己刚才失态,立马向施工队长和声悦气地说道:“既然老者家境如此贫困,你等可要以礼相待,以情动人,万万不可强拆了事。”施工队长许诺走后,姬昌仍旧不太放心,遂另派官员前去协同处理好搬迁事宜。

受命在身的官员,携带不少绢丝与货贝,前去老者家里拜访。老者杂货店地势偏僻,生意萧条,门可罗雀。出人意料的是,老者根本不为官员摆放在眼前送达的巨额财物所动。官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阐明扩建宗庙重要意义。老者辩解道:“姬族宗庙扩建,意义非同小可,老夫焉能不晓?话又说回来,将心比心,习非成是,你们辉煌的宗庙是祖业,难道我这破屋烂厦就不是先祖基业?况且,我老先人几辈人在此居住时,你们老先人还在豳地放羊哩。”
官员被老者一席话说的哑口无言,席不暇暖,只得悻悻然而归。然后,遂将详情汇报给姬昌。
姬昌细细思索,觉得老者言辞凿凿,虽然绝情,却不无道理。他心急如焚,只得召集官吏商议。有人主张修改方案,绕开此屋;有人提出强行拆除,按律行事;有人愿意再去沟通,和平解决。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大家挣得面红耳赤。
姬昌无计可施,只得请教父亲王季。
王季听完姬昌一番话后,沉思不语。姬昌心中忐忑不安,不时地乜视父亲。王季抬起头来,满声细语道:“我儿莫急。凡事要慎重从事,方能圆满。你祖父当年在豳地不忍心百姓深受戎狄伤害,这才带领姬族渡漆、沮水,越梁山,来到岐山脚下的周原,励精图治,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他老人家素以仁德闻名周边百里,民皆歌乐之,赞颂其德。你是否知晓,倘若比起那一户老者来,我们倒是真正的移民啊。这样吧,绕开老者,先修建其他房屋,我再想其他办法吧。”
姬昌不解地问道:“这样下去,费工费时不说,能否按时竣工,还是一个问题啊。”
王季微笑道:“那就由为父来破解这个难题,如何?”
姬昌长舒一口气,谨遵父命,先在别处大张旗鼓地施工。从此,他每每路过老者门口,谦恭问安。老者依然不为所动,按部就班,一一往之,坐在门前打瞌睡。长此以往,就在不少人担心这个不通情理抵挡宗庙的拆迁户,必然没有好果子吃。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没有料到,本来生意萧条的杂货店,生意竟然慢慢地红火起来,老两口应接不暇,每天忙的不可开交,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无奈之下,只好雇了几名帮工料理。小小的杂货店里,丝绢堆积,粮食满囤,皮毛散乱,不忍卒看。

有人终于发现其中的秘密所在。原来王季在西岐城门口贴了一张告示:祖庙毗邻,老者贫寒;膝下犹虚,鳏寡可怜;居民善心,可帮则个;仁慈之心,人皆有之;季历叩谢,西岐欢颜。
顾客盈门,利润翻翻。老者不知缘故,依然沉浸在欣喜之中。然,房屋毕竟窄小,实在不堪忍受。于是,他主动地找到姬昌,要求搬迁到一处较大的地方,再图发展。姬昌喜不自禁,连忙禀报父亲,王季心里暗暗高兴不已,遂令姬昌立马组织精干施工队伍,夜以继日,半个月内,就在别处为老者建造了一处窗明几净的新居。搬迁之日,姬昌又带领精兵强汉,车载人扛,老两口喜泪涟涟,众皆欢乎雀跃。
这座曾经影响西岐城市容市貌的老房子终于被拆除,华夏历史上最早的“钉子户”,亦以和平共处的原则解决了。
姬族宗庙扩建工程也按时竣工了。
王季拆迁,笃于仁义,诸侯顺之。他仁慈德政,广为传播。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一个三千年前奴隶制的西北方国诸侯,尚能善解人义,以慈悲为怀,怜恤与关心弱势人群,颇有人情味儿。他们在处理居民拆迁中的智慧与策略,难道不值得今天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及城管部门借鉴和学习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