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杨铁巨先生山水画解读
李西岐
在浩浩荡荡的长安书画家群里,杨铁巨先生应当属于埋头苦干的“闷骚”一族的国画家,他在长达四十余年的笔墨实践中,一以贯之遵守的是“长安画派”所开创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原则,不激不历,孜孜不倦,志在承继传统于垂绝,力图创新以自立,心平气和地潜心于图式的建构和题材的开拓,从容自在地依照自己设定的路线图里默默地耕耘。
继承前贤笔墨与师造化生活蒙养,从传统入手,描写山水之魂
杨铁巨早年是以花鸟画鸣世,其牡丹系列灵动自然,艳而不俗。其后,转入山水画的创作实践,一发不可收拾。中国山水画最初的发端,是以诗与画为载体,作为世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尤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的横空出世,创造性地开辟了雄浑壮美的全景式大山水图式;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笔下呈现空灵剔透与平淡天真的盎然风景;经过唐至宋的孕育,到北宋则朝着更大更宽的势态,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延至元代赵孟頫及“元四家”,他们以萧散秀逸、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一个新高峰;明代多以追求笔情墨趣的文人山水大兴其道,其影响力延续清末至今。杨铁巨先生心里自然明白,要对这些传统山水图式进行新的拓展,绝非一朝一夕的努力,便可万事大吉。于是,他系统地临摹了自唐宋元明诸多山水画家的传世佳作,继而对这些青史留名的先贤在大自然中探求生命的体验,有了某些心灵上的契合与印证,在创作中有了质的体味和飞跃,继而在面对崇山峻岭的写生和对大自然的领悟之时,依然在不停地从古人留下的名画中寻找创作的兴趣点,企图在表现雄伟险峻的北方山水和清雅秀润的的南方风景之中,开辟出一方属于自己心灵放达的新天地。
坚持“长安画派”的“两手都要硬”的创作原则,另辟蹊径,形成“浑厚华滋、清新典雅”的自家面目
但凡卓有成效的陕西水墨山水画家,大多笔意纵横,藏巧于拙,生拙老辣,心有天游。杨铁巨生活在西安这一方土地上,已逾六十余年矣。他曾经爬涉过的山山水水,足迹所抵达的田园旷野,以及生命之中所有的体验与阅历,又对其创作山水画,提供了数不尽的素材和灵感,每当他拿起画笔,那苍茫雄伟的巍巍秦岭,那飞瀑流泉的斑斑栈道,那扬帆起航的浩浩碧波,随即一股脑儿地呈现在他的眼前。他总能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继而化为笔底的波涛,宣纸上的吟唱,情绪化的宣泄······读其《青山江流眷浮云》,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透着生命张力的精心之作,群山起伏,峰峦叠嶂,碧波荡漾,帆船点点,洋溢着大自然的美轮美奂;《生命之泉》吟歌的是山的崔巍,水的流长,树的多姿,草的茂密,似乎在诉说着秦岭的累累学养与勃勃生机;《大美秦岭有人家》描绘的密匝茂盛的树木草丛,构成大千世界生命的蓬蓬勃勃之象,图式中云烟飘渺的虚白朦胧,揭示着小千世界灵魂的精神清凉之貌。诚然,我们从这些寄托着作者浓烈情感和文化内涵的诸多山水画力作里,欣赏的是杨铁巨先生一颗对艺术淳朴的洁净心灵,以及心随笔转的情纵意横。杨铁巨先生信手涂抹的许多山水小品,亦是趣味多多,天真活泼,颇有咀嚼之意味也。另外,他近来精心创作了一批扇面,虽是咫尺之作,却是别有风趣,清秀宏伟,精致典雅,妙不可言,观者亦能体味到蔚为大观之妙境矣。
神定气闲,追求宁静,摹写一心向往的美丽河山,在艺术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山水画的新图式
现代山水画家尤其是活跃在陕西的山水画家群里,他们对笔墨过分强调粗野的放达,往往影响画家的笔墨恬静和格调的提升。按照陈传席先生的说法,古代的静美要比动美高,“静”是干净。恕我直言,当下画家们的功利性目标太过分了,大多数人浮躁得像一头发情的驴子,何谈其静乎?!设想一下,一位脑子里整天盘算着银子多寡的画家,他若能画出触及心扉的画,那真的就是见鬼了。纵观当下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貌似活跃的艺术市场,对画家而言,既是好事,又是坏事。杨铁巨先生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意境,正是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中,他也要养家糊口,他也要吃喝应酬。所以,他的画卖得好,当然是好事情。然,在我和他多年的接触中,无不感受到他对艺术的神定气闲与一往情深,笔下的悠然恬静和意态奇异,以及对朋友们的温柔敦厚。他曾对我说过这么一段掏心窝子的话,每当孤灯独坐,翻开古贤的山水画册,一股清爽恬静之气便扑面而来,那感觉真好,我佩服的不得了。面对这些毕生以艺术为终极目标的大师们,我惭愧极了。我一定要沉下心来,潜心作画啊。我没有接杨铁巨先生的话,却在心里对他有了几分尊重,几分期待。我知道,杨铁巨先生高情远志,渐入佳境,他必将在奇峰怪石苍松翠柏之中追慕先贤的足迹,从飞瀑流泉烟云变换里寻找唐宋元明山水的元气,从大美秦岭秀丽山川的四季轮换中吸纳洁净的真气,随着其山水艺术的不断成熟与升华,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我更乐意看到杨铁巨先生内在的艺术功力的提高与审美的升华,以及书法功力的提升,这将是他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着力的重点所在。
2014年12月29日于西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