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源觅真》的学术价值与哲理内涵

(2015-03-03 09:07:28)
标签:

文博

何正璜

功臣

唐凌烟阁

分类: 艺术评论

 《寻源觅真》的学术价值与哲理内涵

                    李西岐

       一部饱含着蔡昌林先生大半生心血的《寻源觅真》,近日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这当然是一件值得恭贺与期盼的大事。这部散发着墨香的被列入陕西历史博物馆学术文库之一的蔡昌林文集,捧在手里沉甸甸的,不光是半拃厚的书重,而是学养漫溢的凝重。

      这部文集包含文论篇、唐凌烟阁功臣篇、文物彩墨篇和散文、随笔四个部分。文论篇收录了蔡昌林先生过去发表的论文和为一些期刊的约稿,以文物研究为主,也包括前期的工艺美术研究,这是一个研究馆员的学术之本。以唐墓壁画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是他在这一领域中与众不同的亮点。尤其是刊载于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唐墓壁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唐墓壁画中的动物”两万字论稿,更是他在这一领域中的扛鼎之作。而在《美术观察》发表研究王子云、何正璜两位大师级人物的文论的同时,他亦被他们浑金璞玉的深厚学养和抱朴含真的拓荒精神所感染,继而夯实了其探幽索隐与逸志不群的苦力治学志向。欣慰的是,我就是多年前在昌林家里,第一次看到了何正璜先生的博学文雅,正是由于昌林的大力推崇和不懈努力,并亲自参与整理何先生的遗稿,才使得这位几乎被埋没了的中国文博界的杰出女性,有了持久地存在价值。我对昌林这样的有心人,产生了由衷的尊敬。

    《寻源觅真》的第二部分即“唐凌烟阁功臣篇”,是业已出版的陕西历史丛书“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书稿的重新配图收入。这部同样是倾注了昌林大量的心血,他的考证严谨而细腻,代表了学术界在这一领域新的的高度。大唐芙蓉园紫云楼回廊里的那一块块花岗岩石刻配有褚体集字小传的功臣线图,就是这位文博美术工作者的忘我业绩。

      蔡昌林先后在西安美院上了七年大学,他有扎实的美术基本功,且学业优秀,而两次上美院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后来开始画画,画的是文物彩墨画,依然没有脱离自己的本职趋向,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画种,开拓了这一领域中的先河,具有传世的独特功效。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说:“中国文字本身是象形的,由具象通过简约走向抽象,也便由所指到能指,最后群体地组合为中国文化的符号,成为凝聚中国人的心灵密码。蔡昌林的画作了一个逆向的回溯,由符号还原于形象,而形象中又保留了符号的象征气象。文物画的系列化将文物置放在一种色彩背景与构图关系之中,从而由具象而形象而抽象,深含种种暗喻。这些画便成了中国文化符号和东方艺术密码。故而蔡昌林的这些画,是带有原创性的探索和追求。”昌林为之开拓的文物题材画作,赢得了陕西美术界刘文西、赵步唐、石兴邦、程征、徐岳、安远远等学者专家的一致好评,正如贾平凹先生所言,“他的绘画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是独特的,充满了中国的历史感,充满了民族文化意味,充满了他个人的想象力。”从文集收录的80幅彩墨和黑白图版文字中,可窥见蔡昌林绘画的艺术魅力。在我看来,昌林的“周秦汉唐梦”依然还在路上,远远没有达到他为自己设定的高峰。耳顺之年,他必将重新整装待发,毕其功于一役,给读者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寻源觅真》最后一个部分,是蔡昌林几十年文博生涯中所撰写的散文、随笔集成,这些情真意切的文稿,既可以折射出他个人的学术轨迹,亦可佐证新时期以来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亲情、友情与其业精于勤的心路历程。昌林曾经与我高中同学两年,他在青少年时代就表现出过人的绘画与文学天赋,画画得好,又写的一手漂亮文字,为人淳朴厚道,做事低调踏实。几十年来,我陆陆续续地接触过不少书画家,他们技艺超群,许多人却写不了文章,即是勉强为之,大多是不忍猝读。以我的阅读经验而言,昌林记叙母亲和亲情的文字最为精彩感人,端的戳到读者心扉的柔软之处,寸草春晖,朴实无华,宏约深美,素月流天,细腻处动真情,情节中驰英华。这些直逼心灵深处的文稿,字里行间,饱含激情,状若源于秦岭深处的涓涓细流,飞泉鸣玉,清澈透明。在我眼里,他一点不逊于当今许多散文家的文笔。他是画家中的作文高手,是文博工作者中的全手。

                    2015年1月28日记于西安南郊书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