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西安印象之一
李西岐
有的时候,对一座城市的了解,不是从官方的新闻媒介或者历来政府修订的史志就可以完成的。即使有,也多以誉美词居多,如放久了的甘蔗,干巴巴的没一点嚼头。
譬如西安。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就是因为有一座至今在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城墙而蜚声国内外。实际上,这座建于明朝的城墙历史也就六百多年,那么以前呢,肯定要比现在的城墙宏伟的多,面积大得多了。假如去西安博物院,就会看到大唐帝国统治下的长安古都,那真是一个雄伟啊。
城墙是神马?当然,不是浮云。
显然,提出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小儿科了。
先建设好城内的设施,再砌上一道坚固的城墙墙,心理上便多了一份安全感。不但老百姓这样想,城市的统治者更是这样认为。冷兵器时代,需要这样的防御功能,当然也是最起码的。
那么,中国最早的城墙是哪个朝代呢?夏代的城池无法考证,殷商的首都朝歌却是建立了实实在在的城池。但是,它利用天然的壕沟作屏障,忽视了城墙的建筑,第二、三道城墙也不是太高,所以,当周武王姬发率领的周军在牧野经过一夜苦战,一举消灭了被自己多十几倍的商军时,加之朝歌建筑的城墙又有十分明显的缺陷,殷纣王自焚于鹿台,亦是无法避免的人生悲剧矣。
古公亶父自豳地迁徙周原以后,春来秋去,三年转瞬而过,古公亶父倾注姬族世代积累之财富,遂以本地民居为蓝本,按图索骥,规划出姬族部落城郭方城,“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此城名曰“西岐城”,呈南稍偏西方向,南北不足三里,城墙周长约为八里,总面积将近一百万平方米。城内遍筑民舍,错落有致,供族人及归附人们来居住。并在位于西岐城中心位置,规划设计建筑一座太庙大殿,由庭、堂、塾、厢房和回廊组成的台式大型建筑。这是一座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可以称之为“四合院”式建筑格局,坐北朝南,以中轴线为基准,从广场进入,经大门、中院、过廊到后室,为三进院落、东西厢房布局。前堂为主题建筑,是古公亶父处理时政、举行祭祀天地祖宗和婚丧嫁娶等典礼场所,后室则是古公亶父及妇人子女居住所在地。
这当是华夏辉煌历史上第一座“廊院制”建筑格局与风格的方城。
有趣的是,太伯与仲庸迁徙到江苏无锡之后建立的城池,大致就是西岐城的缩小版。我去苏州考证时,在梅里镇曾经听当地的专家学者讲过此事。周人迁徙到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时,依然是放大了许多倍的西岐城。由此可见,西岐城池是华夏历史上第一座设计合理、功能齐备的城池,而后来秦始皇先生建筑咸阳城时,他的确想的挺远,不但考虑一城一池的得失,更关心的整个国家的安危,于是,城墙扩而建之,成了建设最雄伟的长城的决策者。好家伙,而且,一修就是一万里。这当然很好,利国利民,一举两得:古代防御了胡人的骚扰,又给今天的旅游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汉唐的城池只不过是西岐城的拓展版而已。
任何大规模的建筑当中,必然会留下许多不堪回首的悲惨故事,古代如将士征夫的累累白骨,如怨妇的代表人物孟姜女的眼泪;今朝如拆迁过程中的自焚者、断臂者、喝药者。拆迁中的喜怒哀乐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自然,这些疯狗似地强拆者,压根就没有听过季历在西岐城仁义拆迁的美丽故事。
自然,西安这座饱经风霜的城墙能完整的保存到现在,是与一个杰出人物有关联的。在全国解放后大肆毁坏古迹尤其是城墙时,他挺身而出,几乎是一己之力保护下来了这座城墙。许多号称是人民儿子的人,却干了不少殃及孙子家园的坏事。两相比较,孰能孰非,一目了然。
城墙对于住在城里的居民来说,主要是源自心理上的安全诉求。如今,人能住在城里,本身就是一种规格,一种待遇,一种祖先遗留下来的可以炫耀的物资财富。况且,城里本来就是官宦们工作、休息与寻欢作乐的地方,与此相关的只能是生活保障服务机构了。
记得早些年看过西安拍摄的一部电视连续剧《道北人》,说的就是因黄河泛滥成灾后流落到此的难民逐渐地形成的棚户区里的故事。古往今来,这样的故事依然延续着,今天的农民工,他们一般不会住在城里的,因为,城里的租金太高了,他们选择的只能是郊区便宜的房子。我在《金城关》里就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表示了同情与关注: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又是城市的外来户,他们的汗水流洒在城里,他们有时候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现在的城墙除了旅游功能外,几乎成了摆设,只是作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供后人感叹而已。
关于西安城墙的话题,当然不是这一点文字就可以说完的,只能留在以后闲暇之余再进一步续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