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手稿
李西岐
人怕出名猪怕壮。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早年随手写的两个扇面和一幅字,拍了11万多元,引起围观。尤其是一夜之间,他的手稿身价大涨。多年前他写的一部20万字的电视剧本手稿从20万飙升至120万元。这件事让很多收藏家如梦惊醒,哦,原来作家的字竟然这么值钱,作家的手稿也具有如此巨大的升值潜力。说实话,当代作家中用硬笔写作的人少之又少,用毛笔写稿的人几乎就是凤毛麟角了。有时候特别喜欢看陕西作家方英文老师的博客,他不但文笔优美幽默,而且大多是写在宣纸上,古香古色,看上去很养眼。
物以稀为贵。电脑的普及,竟然使作家的手稿极端稀缺,一时间作家手稿洛阳纸贵。据说,像已故文化名人周作人、胡适、郁达夫的手稿都已进入“百万元级”的行列,而在世作家大多以敲击键盘发送电子邮件了事,因此手稿被认为存量比老前辈更少,这才被普遍看涨。河北作家荆歌万字手稿在微博上拍出5.6万元,许多人感到并不意外。因此,有人惊叹,“若以手稿重量来论,当代作家手稿早已贵过了黄金。”
中国的事情就是这么有趣,文化领域里历来都是泥沙俱下,有些文人开始趁机浑水摸鱼,把自己在电脑上写成的作品,再手抄一遍去卖钱。甚至有位作家“一作多稿”导致价格大跌,惹得愤怒的藏家找上门去算账。耐人寻味的是,仿佛一夜之间,“手稿”变成了“手抄稿”。在手稿市价大涨,藏家普遍患上“手稿饥渴症”的今天,有的作家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正在以自我抄写的方式刻意“制造和复制手稿”。而这种所谓的“手抄稿”的泛滥,被认为可能彻底毁掉“手稿”字里行间隐藏的记录作家创作轨迹的功能,让读者莫辨真伪。
想一想,真是悲哀。
我们阅读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首先是被王羲之优美的文字所感动,继而才欣赏那不激不厉行云流水般的书法;我们看到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仿佛颜公的怒发冲冠活生生的屹立在眼前。这就是为什么至今还能在国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缘由之一。这样的文字是美不胜收的,是直逼心灵的,是荡气回肠的。
应该承认,作家利用电脑写作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当整齐的文字排列成行,它确实能带来改稿的便利。我虽然坚持用手写稿已经过了三十多年,一直不愿意用电脑就是怕荒废了书法。但是,2010年将创作了近20年的长篇小说《金城关》送交出版社时,背上八本厚厚的复印书稿竟然气喘吁吁。加之现在出版社的编辑首先要求用电子版,我只好将书稿背回来,交给打字社打字,花了几千块钱不说,以至于书稿里留下了几十处错别字。我是个有文字洁癖的人,每当看到此处,我就像吃了苍蝇似的特别难受。有时候翻阅改过很多遍的《金城关》手稿,看到1600多页中的某一页,我甚至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改稿的情景。
尽管笔者没啥名气,这几年网上还是有不少人要手稿,我一般不会回应:一是这些年几千字的小稿多在电脑上写,没有手稿;其次,如果随便用手抄写几页,有糊弄人之嫌;第三,真正的手稿一定是笔者创作过程中的心血所在,送人舍不得。
好在我几乎每天都要动笔,基本上以毛笔居多,练练书法,画国画,挺好。
愿曾经要过笔者手稿未果的人多多理解。
我在这里向您赔礼道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