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金城关》研讨会在我院举行
9月7日下午,著名作家、书画家、评论家李西岐聘任仪式暨长篇小说《金城关》研讨会在我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我院党委书记宋春红、院长黄建国、副院长陈敏直、副院长辛晓玲及文学创作研究所教师、陕西省著名作家、评论家、学者以及媒体记者15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陈敏直教授主持。
研讨会开始前,宋春红书记宣读了我院文学创作研究所聘任李西岐为兼职研究员的决定,黄建国院长向李西岐先生颁发了聘书,李西岐向学院赠送了其代表作品。
研讨会首先由黄建国院长致辞。在致辞中,黄院长欢迎李西岐先生加盟我院文学创作及研究队伍,欢迎各位嘉宾光临我院,并向各位来宾介绍了我院基本情况,最后,黄院长饱含深情地说:“文学永远与崇高、神圣、美善在一起,与人类的未来在一起。我祝愿并相信研讨活动圆满成功。祝愿李西岐先生文学创作和书画创作再有新收获。祝愿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文学艺术创作有新收获。”
在主题发言阶段,来宾戴生岐教授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金城关》这部长篇小说所饱含的西北地域性人类文化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甘肃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魏珂认为“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反映兰州地区的改革如何使社会震荡、人心裂变、认知混乱,特别是知识分子仓惶无措的真实画面的长篇巨著。这部作品原稿一百余万字,几番砍削,不断压缩,以作家丰富的阅历和熟练的表现技巧,终于成就了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学佳作。”我院文学创作研究所所长霍忠义从《金城关》方言运用的艺术技巧上做了发言,认为“《金城关》一书中的方言运用,涉及面广、使用量大,稍作梳理,就可以看出,李西岐的高明之处在书中既有方言单独使用,还有更值得称道的是将方言和歇后语完美结合,将方言与绝妙的比喻珠联璧合,不但让读者眼前一亮,更会让读者心头一动。”
在接下来的自由发言阶段,一级作家、《延河》杂志原主编徐岳对于《金城关》的语言也给予了较高评价,并期许李西岐:“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读你的小说,不是所有人都能读懂你的小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读你的小说,一部小说有他的定数和命运。你用血泪和汗水凝结的小说,相信很多年以后人们依然会读它,喜欢它。”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蔡昌林深情回忆了他与李西岐先生一起度过的快乐的高中生活,并赠送篆体书法作品以示祝贺。竹子教授从传统艺术的传承以及长篇小说的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辛晓玲教授从一位地道甘肃人的视角,对《金城关》内容、结构和文字进行了真诚地剖析。《西安商报》田冲副总编、《三秦都市报》编辑出版部副主任张宝勤也以媒体人的身份发表了中肯的评论。
最后,李西岐先生发了言。他除了真诚地感谢文传学院的各位领导、感谢参会嘉宾外,还饱含深情地回忆了《金城关》收集素材、写作出版的过程,其中有酸涩更有甘甜。他最后自信地表示,以后一定还会尽最大努力,写出较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以报答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的厚爱。
研讨会气氛热烈、不时地发出掌声和笑声。
研讨会结束后,李西岐还挥毫泼墨,现场撰写章草书法作品赠送给文传学院。
(霍忠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