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坛 隐
者
——秦理斌先生书法散析
李西岐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凡是学者的诗、书、画等均被称为所从事专业之“余事”。若清代郑板桥,史称“余事艺三绝”。所谓“余事”,乃业余爱好、业余兴趣之意也。真正有作为的学者,极看重“学”与“艺”的相通相融。如李政道博士,与国画大师们共同探索大千世界之奥秘然,皆因学术与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即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对统一。秦理斌先学理,后从文,在兰州大学从事美育与书法教学。他在我的印象中并非魅力四射磁力超强的书法家,身体强健,方脸阔耳,发乱如荒草,戴近视镜,寡言少语,不善交际,不事张扬,脸上总是挂着一缕近乎憨迂的微笑。我总在想,这只能是他对书法艺术永恒与持久的微笑。http://cache.shufa.com/UD2010/51329/Picture/20110427171626.jpg
秉承理性、游弋于魏晋汉唐宋元明清墨海中的秦理斌先生,似乎与他所处的缤纷世界不太合拍,专心致志于书学美育中而不能自拔。他厌恶书坛半瓶醋乱晃荡者的浮躁与浅薄,更异于那些修庙做主持,抑或雇吹鼓手满世界招摇的左门旁道们。他更像麦田守望者,无一日不辛勤笔耕,横平竖直的阡陌间交织着令人思、令人动、令人叹的黑白图案。这位从陇南山乡走出来的学者,默默地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落寞、孤寂和清苦,廿年来潜心习字,高处着眼,实处着手,深研细读,汲取精华,乐此不疲。日习字少则百余,多则至千,经年累月,渐成习惯。若一日不提笔,浑身似扎刺般不自在。其中废寝忘食,殚精竭力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而这种超长距离的慢跑,透支生命也可能成效甚微,乃至看不到胜利曙光的举动本身足以令世人感动的。http://cache.shufa.com/UD2010/51329/sPicture/20100816163902.jpg
中国书法,看似横平竖直简简单单的线条,却最能集中表现书家的精神气质、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秦理斌于此道中沉浸许久,自然知晓其中滋味:书法之有味,实乃技与道之别矣。有味无味可有三个层次、三个境界。初学者而无味,是其不知味,不辨味,故而无从表现其味;学将至中,嗜味成癖,不可不谓味之不淡,到此境,无非多变幻技巧,人工造化是也;学到后来,是将诸味中和,其味反淡,到此境,无味方为至味,可谓之道。书至道,自然造化是也,即所谓“大道无形”、“道法自然”。为此,他细心体味甲骨简牍蕴藏的浑然天成之古朴,篆书富有的钟、鼎、籀之神韵,隶书具备的秦、汉、魏诸碑帖之精华,楷书内含的唐、宋、元苍松古柏之雄劲,草书体现的行云流水之峻美。继而在不温不火中苦苦煎熬,在革故鼎新中追寻快乐,白宣浓墨中张扬着某种生命汩汩流动的韵律。
品读秦理斌先生书法,如饮明前茶,轻呷一口,吧唧吧唧嘴,舌尖悠忽馨香满溢,沁人心肺。又如舒润之明目液,给人以醒神而养眼,满目爽清。他的书法是一种真正文人内心情感的挥洒与才情的自然喷薄,绝少匠气。他的思维常自觉不自觉地与几千年前的书圣先贤交融贯通,墨香使他神往,素宣使他癫狂,锋毫沙沙,如春蚕食纸;笔杆嗷嗷,若剑侠出游。在陶醉中笔走龙蛇,于亢奋间虎跃鹤翔。其荣获中华妙笔神龙奖之榜书《龙》,大气磅礴,腾跃飞动,精气神韵,皆在其中矣。荣获甘肃敦煌文艺一等奖的《五柳先生传》书法立轴,笔法高古,儒雅顺畅,婉转清丽,才情文气相溢焉。行书《好事近》册页启承转合,暗合韵律,一泻千里,宛若九曲黄河之水滚滚来哉。楹联短札则委婉曲折,好像文人骚客吟歌于山野丛林,隐含着诸多意绪。
“大隐于市”秦理斌先生,如果能始终保持某种恬淡儒雅的平和状态,不为甚嚣尘上的混沌书风与急功近利拜金主义者所诱惑,坦坦荡荡,耐住寂寞,坚忍不拔,他应当是健步走出陇原并在中华书坛有一定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而他竭尽气力沉浸许久爆发的内在功力,将会令世人惊叹与感动的。
我冒昧揣测,也许是秦理斌先生长期置身于大学校园幽雅环境,也许是仰慕魏晋文人、汉唐雅士的潇洒俊逸,也许是想与书坛喧闹的浮躁书风拉开距离,秦理斌书作中似过于追求文气与理性,尚缺乏惊人动魄的感染力,甘肃这块广袤深厚的人文历史遗存与积淀的渗透力及影响力有点过弱。毫无疑问,秦理斌骨子里热爱并熟谙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神奇土地。如何使这种中华人文始祖繁衍生息的璀璨文化遗产的厚重积淀与大漠雄关之豪放神奇相融合,卧薪尝胆,孜孜不倦,从而演绎出令人兴之奋之的传世作品来,秦理斌先生尚需努力。
时间是检验秦理斌才情、学养与耐力的唯一标准。吾乃书坛门外汉,信口开河,班门弄斧。秦先生以为然否?
(秦理斌,笔名文彬,号陇南子, 甘肃礼县人,现任兰州大学档案馆馆长,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1998年10月于兰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