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长自聚川

标签:
聚川墨中宋体人生七十古来稀山高水长 |
分类: 书法评论 |
http://mengzhaolong.blog.artron.net/attachment/201202/27/242888_13303853965Qlo.jpg
古人曰:人生七十古来稀。一个人平平常常活到耄耋之年是很不容易的,而生存质量还挺不错的;一个人活得质量高,又潇洒,又坦荡,躬耕于三尺讲台,“授业、释疑、解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那显然是达到某种值得尊敬的人生境界了;一个人活得潇洒坦荡,又颇有建树,“立德、立功、立言”,腹中学富五车,腕底笔走龙蛇,毫无疑问只有极少数德高望重者方能登攀顶巅之峰的。
聚川先生善养浩然正气,六十余载孜孜不倦,乐于书道,心无旁骛,躬耕砚田,研习魏晋两朝碑版,手摹秦汉篆隶,参阅殷墟甲骨和西域简牍,心追唐宋法帖与元明清名迹,采撷众长,糅合于己之书中,篆、隶、楷、行诸体皆能,一点一划,若奋若博,端庄中有飘逸之气,遒雄中含灵秀之美。结体古拙朴茂,浑厚雅致,汉魏相参,浑然一体,且新意盎然,自是字内真功夫矣。凡成大家者,必为饱学之士焉。先生由书及文、史、哲,及诗、词、歌、赋,及音乐、舞蹈、美术、医学,乃至老庄、佛教典籍,情之所钟,博览群书,融贯古今,熔铸于一炉,此乃字外硬功夫也。
书道之妙,神采为之,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六朝·王僧虔《笔意赞》)。聚川先生继往开来,统而摄之,天地为纸,江河为墨,如椽之笔尽情挥洒,簌簌演化为篆隶真行种种之形状,成其一片飒飒建安风骨与爽爽竹林清气的真情天地。初夏月夜,余拜读先生书法集,状若孙艺秋先生所言,幅幅清浅淡远之思,从笔墨中冉冉而来,大似牡丹之思与格。观其魏隶,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汉•蔡邕《九势》)。品赏魏碑,力透纸背,沉朴含蓄,飘逸雄健,而从其精细严密与稳重雅致之结体中,似乎渗透出先生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养生之道和长寿奥妙。纵览先生之行楷,横平竖直,铁钩银划,神采奕奕,精神矍铄,仿佛正待出征的将士一般,扬眉剑出鞘,只等一声令下,随即飞身上马,驰骋沙场。先生书之金文、甲骨、汉简集联,无一不透出远古袅袅飘来的淡淡醇香,传达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征程的铮铮回声。令陇上书家收藏家惊喜的是聚川先生仿唐璉、朱克敏君笔意,复活了那个书画璀璨辉映一时繁荣令人追思的岁月。
历史进入硬笔与电脑时代,毛笔承负的记载历史、抒写未来的重任悄然退缩,成了极少数人饭后茶余挥洒情怀的工具。在这种状态下,能潇潇洒洒写一笔好字足以令人刮目相看了。恕余直言,当代陇上书坛,上溯魏晋之雄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敬慕清新,雄奇跌宕,帅气俊逸,又具有浓郁书卷之气,似无人能出其右耶。
书法表现的是一种形式美。艺术家的使命是在形式中注入对生命的体悟与理解。在千里陇原金光灿灿的原野上,一位老人健步行进在漫漫征程中,他慈祥柔和、可亲可敬的目光中,透着睿智、坚毅、沉静之神情,十分欣慰地注视并欣赏着这个多彩多姿的世界,情酣意溢之际,举起那支伴随他半个多世纪的大笔,挥挥洒洒书写着璀璨的未来,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1997年10月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