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母亲泪
李西岐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无意之中看了中央台两个频道的节目。有意思的是,两个故事都发生在江苏省南京市。一个是99岁高龄逝世并被自己儿孙遗弃的孙老太太遗体无法入土为安,使得南京这座历史名城蒙羞。一个是中国慈善家陈光标十三年来捐赠善款14·13亿,从而使得南京这座现代化城市扬眉吐气。
尽管一座城市发生在母亲节里的两则故事南辕北辙,令人惊讶。吃完晚饭后,我走在兰州的大街上,心事重重。我的脑子里不断地回放着那个跟我是同龄人甚至可能比我还要年长的哥们,他对着镜头怒吼的嘴脸,真是可恶至极,尤其是他那吃着狼奶长大的儿子竟然对自己的奶奶口吐狂言恶语。
这自然是令人不齿的心酸故事。欣慰的是,看似儿孙绝情的后面,毕竟还有着邻居温情脉脉的探视和老年公寓暖意绵绵的送别。人性的光辉,依然灿烂。
陈光标先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同时又是闻名遐迩的慈善家。陈光标心底坦荡、多做善事,却引来了媒体不断地质疑。所谓的某些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在这里不言自明。
陈光标不像有些商人,赚钱赚得缸满钵溢,便想方设法或移民他国,或屯田购房,养小三、小四啥的,享受奢华。
孙老太太流泪,是对儿孙不孝的痛心不已。陈老太太流泪,是对儿子做了善事却被世人误解的委屈不已。
发生在母亲节里这两则看似互不搭界的故事,却深深地隐藏着中华文化遗传基因里人性险恶的灰暗心理,即:对挑战传统道德底线的行为冷漠置之;对仗义疏财的豪杰壮举却百般诋毁。在这一点上,所谓的以新闻公正的媒体,多年来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那么,面对这两则故事,口诛笔伐的到底应该是谁?傻子都应该明白吧!
陈光标的高调慈善,在这个拜金主义横行的国度里,显而易见,另类而独行。他刺激的不但是穷人望钱兴叹极其脆弱的心,更是富人维护自身利益生怕金钱得而复失的痛苦不堪的灵魂。
陈光标做错了什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媒体一而再、再而三的究竟要质疑他什么?中国那么多的富豪把银子穿在肋巴骨上,对这些铁公鸡们,媒体为什么不去穷追猛打?而非要对一个已经捐献出十几亿的慈善家刨根问底?而且要刨得稀巴烂?!
我不忍心看到孙老太太的泪水,我更不愿意看到陈老太太的泪水。前者只是对儿孙们的控诉,而后者却是对整个社会的伤情。
难道我们的社会竟然如此绝情,不能容忍一个心地坦荡的慈善家嘛!
在笔者看来,正是陈光标先生的所谓“裸捐”,极大地刺激某些人的心理底线。中国人几千年沉浸在儒教的文化酱缸里,信奉的就是说话不能太满、太过头。当年的相声演员牛群吹牛“裸捐”,闹了个大笑话。许多人实际上就在这里偷偷地等着看陈光标的笑话呢。
我还是建议陈光标先生踏踏实实做好他的企业,天晴要防天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干脆不要设什么善事目标,更用不着急着说“裸捐”,毕竟你还年轻,走一步,看一步,别再让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流泪,只要自己心里踏实就行了。
中国的慈善事业刚刚起步,假如凭陈光标一人的模范带头,就能唤起富人们麻木的心,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我和陈光标先生素不相识,为他鸣不平只是出于文人的良心使然。汶川大地震后,中国作协号召会员给灾区学校捐书,我当时就是受到陈光标的感染,在别人(即体制内的作家)捐三本五本书的时候,我捐献了我的所有著作共三十本书。
慈善是一种人生境界。在笔者眼里,雪中送炭是慈善,锦上添花也是慈善,只要钱用到穷人或者是大众设施上,一元钱和一万元,在慈善层面上,其实都是一样一样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