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日《兰州日报·天天头题》:兰州特色小吃——关于高担酿皮和高三酱肉的题外话

标签:
兰州特色小吃高三酱肉酿皮子美食 |
分类: 原创散文 |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人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而国人对吃的讲究,更是来源于古代的祭祀,为了让逝去的先人不断地享受到后人研发的美味佳肴,“味”就要上升“道”的高层次了。《诗经》《礼记》里这类的描写是郑重其事的。作家阿城说,前些年文化热时,用的一句“魂兮归来”,在屈原的《楚辞·招魂》里,是引出无数佳肴名称与做法的开场白,屈子历数人间烹调美味,诱亡魂归来,高雅得不得了的经典,放松来读,是食谱。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非常低下的生产力水平里,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而一个颇具地方特色小吃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研发、推广和认可,恰恰包含了丰富的地域风土人情及习俗。
春节期间,我在兰州的隍庙——金城艺术馆里签名售书,因为拙作《金城关》里写了兰州大量的民风民俗。《兰州晚报》连载时对《金城关》的导语是“一部精心描绘的金城风土人情的图画;一本真正意义上描写兰州的长篇小说;一群上世纪末社会底层人物的喜怒哀乐。”不少读者看完书后,总是好奇地打问书里所写的民俗民情、方言土语及小吃的出处。期间,我的桌前总是围着不少人,只要有空,我一般都会耐心地解答。有一天下午,我正在给几位读者签名,抬头看见桌旁站着一位举止优雅的女士,她等我闲下来后,很有礼貌地对我说,李老师,咱们还是乡党哩。感谢您在《金城关》里写到了我们高家的酿皮子和酱肉。
肉新鲜质量好,调料要选上等的,加工过程一丝不苟,绝不偷工减料,每天晚上十点上锅以后,猛火、温火、升火、熄火交替操作,直到翌日六点,直接开锅供应市民。高夏先生在后面的记述里,详细地描述了高家酱肉的制作工艺和传承发展的辉煌。
应该说在甘肃的作家群里,我算是一个涉猎多种艺术门类的人。2005年我在撰写《兰州水车博览园雕塑文案》时,曾经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关于酿皮子是这样描述的:“酿皮是兰州四季皆宜的一种风味小吃。其做法是:先将面粉加水和成面团,然后把面团放入水中捏洗,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将海绵状的蛋白质上笼蒸熟,即成松软多空的面筋。剩余稀糊加入适量的食用碱搅匀,用笼或平底铁盘蒸成薄饼,即成柔软黄亮的酿皮。吃时将面筋切成小块,酿皮切成细长条,再佐以精盐、陈醋、酱油、蒜汁、芥末、辣椒油、芝麻酱等调味品,清凉爽口,别具风味。1925年由福华轩餐馆高三由西安引入兰州。因他盛酿皮的食箪一头高达一米三,扁担两头又向上翘,故称高担酿皮。提示:此雕塑以单人扶担站立状为宜。”
我对高如黛女士说,谢谢您给我提供了这么翔实的资料,我在下一部作品里,一定会把高家酿皮和酱肉的渊源写得清清楚楚,让更多的读者知晓。因为,饮食不但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座城市风情民俗的活化石。
(全文刊载于2011年5月3日《兰州日报·天天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