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兰州特色小吃——关于高担酿皮和高三酱肉的题外话

(2015-07-10 10:53:53)
标签:

酱肉

兰州

酿皮

高担酿皮

高三酱肉

分类: 原创散文

     兰州特色小吃——关于高担酿皮和高三酱肉的题外话

             李西岐兰州特色小吃——关于高担酿皮和高三酱肉的题外话

     2011年春节期间,我在兰州的隍庙——金城艺术馆里签名售书,因为拙作《金城关》里写了兰州大量的民风民俗。《兰州晚报》连载时对《金城关》的导语是“一部精心描绘的金城风土人情的图画;一本真正意义上描写兰州的长篇小说;一群上世纪末社会底层人物的喜怒哀乐。”不少读者看完书后,总是好奇地打问书里所写的情节及方言土语的出处。期间,我的桌前,总是围着不少人,只要有空,我一般都会耐心地解答。有一天下午,我正在给几位读者签名,抬头看见桌子旁站着一位气质优雅的中年女士,她颇有耐心地等我闲下来之后,很有礼貌地对我说,李老师,咱们还是乡党哩。感谢您在《金城关》里写到了我们高家的酿皮子和酱肉。

    因为《金城关》写的是兰州的市井生活,写到吃饭的场景里,必然会写到酿皮子和酱肉。说句实在话,我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地方特色小吃,一笔带过而已。

    兰州特色小吃——关于高担酿皮和高三酱肉的题外话
    这位女士自我介绍她叫高如黛,举止大方,温文尔雅,她递给我一份《高家酱肉饮食奇葩蜚声金城誉满万家》的纪念册。

    我粗略地看了一遍,心里暗暗地吃了一惊。

    原来闻名遐迩的兰州特色小吃——酿皮和酱肉,竟然同出高家一门。

    高夏先生(即高如黛的父亲)在纪念册的前言里说,作为高氏家族成员的一份子的我,有责任把“高家酱肉”创业真实情况告诉社会,以杜绝一些无据的臆测。

    高夏先生写到:清朝末年,陕西咸阳县城里,住着一户高姓人家,主人在县衙内干些小差事,家里有几亩田地,三个儿子照料种植,生活过得并不富裕。武昌革命炮响,清廷倒台,县政府树倒猢狲散,人员跑了个精光。他没了去处,只好回家和儿子们种田度日了。民国甫立,军阀混战,土匪遍地,加之多年大旱,几乎没有什么收成,生活逐渐成了问题,全家合计,决定了出外谋生的计划。

    陕甘历来同府而治,两省民俗相近,商贸往来素很频繁。陕民在甘经商者极多。高氏三兄弟于民国初年先后随着同乡到达兰州。民国以后,督府门前东西栅栏虽已撤除,但府衙门前道路仍不准通行,只有向南一片广场,商贾云集,形成热闹集市,市民习惯地把这里叫做辕门。

    三兄弟在兰州开始创业。老大高宝玉,在南大街开了一个铁器店,经营日常生活需要的铜铁器具;老二高宝珍,则在辕门旁占了摊位,经营饮食,名“清素斋”。他把陕西高担酿皮首次推出,独具一味,很受欢迎,渐渐地有了些名气;老三高宝印,则在道升巷一家鞋帽店当店员,这就是后来创研发展高家酱肉的开拓人我的爷爷。有些记载说他曾在西安学过厨艺,则系想当然之辞,信口开河而已。

    过了几年,社会局势逐渐地稳定,兄弟们惦记家中,放心不下,先后歇业返回咸阳老家,但我爷爷却不愿离兰,他辞去了店员的工作,从二哥手里接过了饮食店自己经营。他对烹调素感兴趣,寻思突出家乡特点,把陕西烧饼夹肉也引进兰州。为了安心经营,便把我奶奶接到兰州。经过多次调试,反复改进,终于在1923年推出了富有特色的美味酱肉,得到社会赞许,“高三酱肉”由此得名。

    高夏先生在后面的记述里,详细地描述了高家酱肉的制作工艺和传承发展的辉煌。

    应该说,我在甘肃的作家群里,算是一个涉猎多种艺术门类的人。2005年我在撰写《兰州水车博览园雕塑文案》时,曾经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关于酿皮子是这样描述的:“酿皮是兰州四季皆宜的一种风味小吃。其做法是:先将面粉加水和成面团,然后把面团放入水中捏洗,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将海绵状的蛋白质上笼蒸熟,即成松软多空的面筋。剩余稀糊加入适量的食用碱搅匀,用笼或平底铁盘蒸成薄饼,即成柔软黄亮的酿皮。吃时将面筋切成小块,酿皮切成细长条,再佐以精盐、陈醋、酱油、蒜汁、芥末、辣椒油、芝麻酱等调味品,清凉爽口,别具风味。1925年由福华轩餐馆高三由西安引入兰州。因他盛酿皮的食箪一头高达一米三,扁担两头又向上翘,故称高担酿皮。提示:此雕塑以单人扶担站立状为宜。”

    如今,作为兰州特色的酿皮和酱肉同出高家一门,却是许多兰州人不太知晓的,包括我自己也是人云亦云,只满足于引用资料,没有进一步地刨根问底,做学问还是不太严谨的。

    我对高如黛女士说,谢谢您给我提供了这么翔实的资料,我在下一步作品里,一定会把高家酿皮和酱肉的渊源写得清清楚楚,让更多的读者知晓,饮食不但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座城市风情民俗的活化石。 

    (此稿原文前几年刊登在《兰州日报》上,具体时间忘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