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城人家
李西岐
秦安的陇城是历史文化名镇。大地湾、女娲祠和街亭是它的名片。
我们一行五人到达陇城,已经是天擦黑了。在朋友小赵家里吃过晚饭,安排我们住在村长的家里,村长毕竟是村长,家里新盖了房屋,是西北乡村常见的厦房,但是内容却是今非昔比的,如羊皮袄下面穿的却是西服领带。房屋地面贴的是乳白色的瓷砖,家具是城里流行的木制沙发,墙上挂的是书法中堂......如今村民选的村干部,大都是乡村中带头致富的能人。我从这位村长的家里的摆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西部农村的大变化。
中秋时节的月亮,明净而清澈,静静地挂在夜空;原野中的秋虫,肆无忌惮地歌唱着,呿儿呿儿,欢快且宏亮;秋风中的白杨树,唰唰地,哗哗地,拍打着丰收的喜悦。
啊!乡村的月夜,是如此的静寂与休闲,这般的写意和抒情。
哦!坐在乡村的月夜里,喝着小酒,吃着纸烟,别是一番风味。
同行的朋友给我敬酒时,嘴里“李老师李老师”叫着,村长的眼里顿时亮了一下,他便问我是画画的还是写字的?我说我是闲人,只会写一些酸文章。另一个朋友一不留神,却将我的底细全抖落了。村长噢的叫了一声,一把握住我的手,使劲地晃着,摇着,憨憨地,一个劲儿的笑啊笑,我只有频频的点头称是。我被他的热情震撼了!准确的说,我的手被攥得太紧太痛了哇。
写就写呗。翌日吃过午饭,坐席的人们还在划拳猜令之中,村长便把我悄悄的拉到他家,笔墨伺候,我先给村长写了一幅中堂和对联,是杜牧的七绝和“海是”与“云为”联,点了一支烟刚抽着,外面又进来了两个汉子,憨厚地朝我笑一笑,低头给村长说了句话,村长便介绍是某某人,我只好给两人各写了中堂和对联。
按我的本意,给村长写两幅就行了。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多写几幅倒没什么,问题是我们一行要赶回兰州去看烟火晚会。我正收拾家什时,门外哗啦啦冲进了十多个人,其中有两个显然喝高了,大声吆喝着,又是递烟,又是端茶,口口声声要我留下“墨宝”的。甘肃各地,尤其陇中一带,无论城镇、不管乡村,亦富足,亦贫穷,自古以来家中就有挂字画的习俗,即使家徒四壁,墙上也要挂一幅字画。有时候,他们为了求一幅字画,甚至有把耕牛卖了啊。在他们这些乡民眼里,文化人永远是放在首位的,其次才是官员、商人。客人们中间若有写字的行家里手,那可就高看一眼,端的成座上宾了。
十张宣纸写完了。他们变戏法似地又拿出了十张,个个把宣纸拿在手里,依然憨厚的笑着,一个接一个,耐心地等待着,其间有妇人喊男人下地去,顿时被男人厉声斥退了。我此时此刻确实是被感动了,多么好的农人啊,他们虔诚的对待这样一位文化人,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他们多留几幅字呢。平时,我是个犟人,每每遇到商业笔会,基本上千元一幅,再少的话坚决不写。但我是鸭子,如今被赶上架了,只能硬着头皮写下去,接下来大多写的是四言大字,直到把二十张宣纸写光了。他们才依依不舍的把我们送到村外,临行前,又从树上摘了不少梨和苹果,叮咛我们有空再来转一转,看一看。
陇城的村里人家,他们的生活虽然还不富裕,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丰盈的,充实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