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啊清明

(2009-03-30 15:18:57)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随笔

                     清 明 啊 清 明

                                李西岐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淮南子》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关于“清明”两字的来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承继着许多约定俗成的习俗,催发着无数诗人骚客的诗情雅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迄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只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和“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千家万户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来思念先祖。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祭奠祖先、缅怀圣贤、追思英烈的传统节日,又是亲近自然、踏青远游、喜迎万物复苏的仪式。它无疑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元素与遗传基因,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文化血脉和情感源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清明扫墓祀祖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扶老携幼来到坟地,修整冢堆,将酒食果品供祭在亲人墓前,最后焚化纸钱,叩首祭拜。唐代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叙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心情郁闷、思绪缤纷的凄惨情景。要论起写哀思逝者悲痛心情的,似乎要数高翥《清明》一诗最为著名,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代文豪苏轼的《江城子》一词是清明悼亡词中的杰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情感真挚,催人泪下,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之深,念之挚。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乍暖还寒,细雨蒙蒙,上坟的行人触景生情,雨水和泪珠,伤悲与感慨,绵绵的交织在一起;先人死不能复生,好在后人还要好好活着,日子还得过下去,前面那个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春意盎然的“杏花村”,不是平添了些许活泼与温馨的亮色嘛。

    而在清明前的一段日子里,对于那些羁留异乡的人们,则只能在漂泊的异地他乡,感应清明的氛围气息和对亲人的呼唤,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遥遥祭告,寄托哀思。正如权德舆所云:“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陆游也有“犹及清明可到家”的哀婉诗句,道出了千万游子清明盼归与亲人团聚的心声,流露出如菊般淡淡的无奈和一丝丝惆怅。清明啊清明,中国人正是有了清明节,才是祭奠先祖和怀念亲人的悲伤情绪,得到了释放与满足;同时,也给了逝去的灵魂以慈悲的缅怀和追思…… 
    在以人为本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个人抑或一件事,往往成为一个节日的缘起。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恰恰就隐匿在这些传统节日中,记载着勤劳善良的国人生生不息的处世和业绩,抒发着天人合一的和谐与美梦。关于寒食,就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而凄婉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自寻找出路去了。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忠心耿耿,契若金兰,不离不弃,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成了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坚辞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拉网式的搜索,还是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说,介子推是个大孝子,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一定会背着母亲,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走出来。等众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准备厚葬遗体。此时此刻,忽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含着泪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以笔者拙见,这首近似打油诗的所谓“血诗”,诚然非介子推所写,应当是后人所撰,依附名人而已。值得肯定的是,诗中的“勤政清明”则是老百姓所期盼和希望的。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春风习习,绿枝千条,随风飘舞,婀娜多姿。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他离开时,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而“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从此以后,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国泰民安。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举国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老百姓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并把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人民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笔者少小离家,客居陇上近四十载,人到中年,双鬓霜染,却常常怀念故乡周原的山山水水······近日来,夜里几次梦到已仙世几年的父母的音容笑貌,醒来时泪湿枕巾······清明啊清明,我的思念,我的泪水,只能将化为滴血的文字,洒落在素籤白宣中,遥祭天国的养育我长大成人的父母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