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丑陋”又“美观”的作家---柏杨殁了
(2008-04-30 14:19:05)
那个“丑陋”又“美观”的作家---柏杨殁了
李西岐
柏杨殁了。
柏杨殁在春意盎然的2008年4月29日,一个砰砰地跳了八十九年的心脏,骤然而停,中华民族文学界的天空失去了一颗璀璨的明星,天地为之哀伤。
柏杨,原籍河南辉县人,出生于河南开封,原名郭定生,后其父因方便替他转学校易名为郭立邦,后自己改为郭衣洞。其笔名来自台湾中横公路隧道附近原住民部落的谐音“古柏杨”,另一笔名则是邓克保。柏杨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丰厚,《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其中《丑陋的中国人》在当代华人世界中流传最为广泛。
柏杨在台湾,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铁窗。他是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杂文誉满全球。柏杨的杂文,泼辣尖锐,直抒心扉,字里行间,挥洒自如,纵然有时博古论今,信马由缰,略欠严肃,读來却痛快淋漓,爽美不可言矣。柏杨杂文的主题似乎总围绕着二十世纪两大问题---人权与人道,书“悲”写“愤”。他杂文所批判的是中国几千年的“酱缸文化”所造成的人性弱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较强的历史感、警示性和普遍性。他写历史、译历史---这一发展是必然的。
柏杨的杂文与其小说有一个共同点,正如作家聂华苓所言,在冷嘲热讽之中,蕴藏着深厚的“爱”和“情”。他大半辈子,就是个“情”字---亲情、友情、爱情、人情、爱国之情;他就为那个“情”字痛苦,快乐,愤怒,悲哀,绝望,希望……交织纠缠不休矣。
显而易见,柏杨先生的曲折经历和卓越贡献,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有趣的是,这样一位堪称大师级文学成就斐然的巨匠,当年却是靠一张张假文凭蒙混过关的。
柏杨上过小学、中学和大学,但由于多种原因,从来没有正经八百的毕业,往往不是被迫离校,就是被校方开除了之。
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对柏杨先生这一传奇了如指掌:1942年,柏杨一心想上大学,苦于没有高中毕业文凭,他只得花五块银元,买到一份甘肃省立天水中学二年级肄业的假证书,并以此考取省立甘肃学院(兰州大学前身)法律系,一年后东窗事发,弄虚作假之事败露,遂被开除。在此间,王伦青老师又给柏杨弄了一张货真价实的河南开封高中二年级的肄业证书。
柏杨离开兰州,辗转来到重庆,在青木关教育部战区学生招致委员会找到一份工作,被分配到西路口川东学院旧址的“登记处”当小职员,负责全国各地流亡学生的登记工作。
柏杨渴望上大学深造的“贼心不死”,他“以权谋私”,又将南京中央大学政治系三年级肄业期满的学生郭大同的个人资料进行拍照,“移花接木”,“郭大同”摇身一变为“郭衣洞”,“亲自出马”,自填自签登记表,因此进入到由沈阳迁至四川省三台县的国内东北大学读书。显然,曾以小说家知名的“郭衣洞”之大名由此而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柏杨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沈阳继续苦读。没想到教育部在清理南京中央大学学生档案时,柏杨露了马脚,下令东北大学开除了郭衣洞的学籍。无地自容的柏杨只得灰溜溜地离开沈阳到北京,然后过上海来到台湾,从此开创了他文学事业的崎岖险阻之途。
柏杨先生一生坎坷,真学问,假文凭,毁誉参半,他“忽悠”人生,人生亦不可思议的“忽悠”了他。毕竟先生是个大智慧者,文学成就与日月同辉,光耀中华。斯人已乘黄鹤去,中华文苑空叹悲!愿先生在天之灵安息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