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平鼓

(2007-08-21 11:28:49)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原创散文
                太平鼓
                     
李西岐
    
正月里,是兰州方圆百里农民太平鼓队扬眉吐气的日子。太平鼓响,鼓舞太平,庄稼人展示了力和美的天籁之音,传承着黄土高原厚实凝重的精气神威。
    太平鼓虽然没有安塞腰鼓的激情飞扬,也没有关中大鼓的喧闹昂烈,它却以雄赳赳、气昂昂之铿锵豪放名扬天下。数百年来,太平鼓己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独具西部风情的民间鼓乐艺术,频频在国内外重要的文体舞台上亮相,它和白兰瓜、《读者》、牛肉面、水车一道,成为兰州这座历史名城的象征。太平鼓


     “新年社火阵堂堂,锣队高跷杂剧妆。十八壮士八面鼓,翻空腾击唱伊凉。”
      太平鼓为圆柱形,长三尺,围二尺许,重约八九斤。鼓面蒙牛皮,中绘太极,围以八卦,鼓身不论红黑,当以金线勾画狮子滚绣球,鼓帮两侧镶铁环,绑背带。鼓手们一派武士打扮,头戴黑色武松帽,鬓插英雄胆,脸颊敷彩,戴茶色镜,上身着一百单八将纽襻的紧身衣衣,腰缠虎抱头“系腰”,腰后插红布掸子,下身穿黑色大裆裤,扎脚把,足登“牛舔鼻子”千层底双梁布鞋,背帯斜挎右肩上,鼓垂至左膝盖下外侧,左手控鼓蒂,右手执麻绳鼓槌,英俊帅气,威风凛凛,气壮山河。
    一幅两丈余的枣红色平绒横幅上,某县<区>某乡某村<街道>社火队名镶嵌其中。有一戴茶色石头眼镜的老年男子社长(偶尔有青壮年),面似古铜,青筋凸暴,时而慈眉善目,时而咬牙切齿,时而庄严凝重,时而神气活现,显而易见是太平鼓队的指挥者,他手执丈六长杆,倒退躬腰而行,杆子结樱缀翠,面对鼓队上下晃动帅旗,花杆动,人群涌;花杆升,鼓乐声扬云霄;花杆降,锣钹柔软入耳。鼓乐手队列两行紧跟行进,边行走,边击打,训练有素,整齐有序,俨然一列雄伟之师。
    一列列太平鼓队鱼贯穿过。
    一声声鼓锣钹乐声威大震。
    马路道旁的树杈上硕“果”累累,结满了顽童,或狗蹲,或猫卧,或蛇绕,更有胆大妄为者,狸猫般蹿到树梢,忽忽悠悠的悬。有一鹤发童颜的老者,脖子上架着小孙子,唾液飞溅地讲“古经”……兰州太平鼓说起来,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了哇。明朝初年,朱元璋命徐达、冯胜西征,一路势如破竹,但却对兰州王保保城久攻不克。徐、冯二将军苦思无策之际,看到老百姓挑水的木桶,灵机一动,急令制作三尺长鼓,内藏兵器,乘元宵闹社火之隙,混入城内,里应外合,一举告捷。众皆拍手叫好。旁边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插言道:老爷子,这太平鼓啊,跟朱元璋没一点关系,它起源于北宋……。老者呛道:管球它那么多做啥哩?!总归是咱们兰州的土产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老者忽地叫起来:嘿!光顾着谝闲传了,让我尕孙子给我款款地尿了一脖子。
     众人笑嘻嘻地又翘首看社火了。
     太平鼓队走到主席台前,社长猛地挺身而出,高举帅旗,大幅度挥舞,刹那间欢声雷动,气球飘飘然飞翔,锣钹手意气风发,举过头顶用力拍击……锣儿起舞,金光闪闪,钹儿翻飞,铜光烁烁。最耍人的要属太平鼓手了,霍地抡鼓齐眉,刷地运鼓过头,右腿高踢,鼓鞭从腿下击去,正中鼓面,咚咚声此起彼伏,三个动作如行云流水般爽利,一气呵成,令人惊叹不已。行进间,忽喇喇地走来一队女鼓手,浓妆艳抹,神采奕奕,飒爽英姿,个性张扬,朔风为之拂金,暖阳为之镀银,她们继而抡鼓飞舞,继而骑鼓腾跃,继而前击后打,状若鹞子翻身,宛如狮欲山川,坚不可摧,势不可挡。鼓手们脸庞上甩掉的是自悲,荡漾的是英气。
    太平鼓声渐渐地远去了。看社火的人们依依不舍地站在原处,久久不愿离去,末了,喃喃自语:呔!又得等一年啊!遂一步三回头地回家了。太平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书法与美酒
后一篇:梅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